fbpx
x

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金錢?

圖:Pixabay
圖:Pixabay

生活在現代社會,金錢作為換取大部分生活資源的媒介工具,如果所得不足賴以為生,真是很煩惱的事。我們凡夫又很容易將生活上的困難,轉化成這樣的設想:「若然我賺夠足夠的錢,我就能如何如何;我就會如何如何。」如此,就逐漸將「盡量賺錢」當成自己達成理想的前提條件。於是,很多人就將「盡量賺錢」這回事,變成理所當然了。

「佛教徒對於金錢,應該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好好衡量,而非將其當作唯一的人生目標。至於要投入多少精力在聚積財富上?人的一生著實有限,應如同合理分配收入一般,把時間資源平衡、妥善地分配在陪伴家人、工作和修行上。」聖嚴法師這樣說。

賺錢維持個人生活開支,不依賴別人,以至供養家庭,乃是人的基本責任。金錢匱乏,又很容易失去個人尊嚴。

富蘭克林曾說:「兩個口袋空空的人腰挺不直。為甚麼呢?因為你會求人。」

我因為自幼家貧,目睹不少鄰居家庭,在貧窮逼迫之下,展現出人性卑微和扭曲的一面。可以於困窘人生中展現出人性光輝的,相對比較少。有說:「人在極度困難的時候,通常想到的只有自己。」

「現代人往往是: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儘管我們都同意聖嚴法師的話,至於我們真實的需要是多少?賺夠了生活基本需求之外,如何積蓄、布施多少?賺錢到哪個程度才算是貪欲?這些問詰,真是俗語所說的「靈魂拷問」!

現代人長壽,不僅要賺取財富,還要懂得管理財富,以渡過退休歲月。過度鬆懈怠惰不行,上綱上線誇張需求也不好。

「我相信學佛人是有福氣的,天生天養,天無絕人之路。」說這話的朋友真的甘貧樂道就好!他可能還應該想想自己會不會成為別人的生活負擔?又最終會不會怨天尤人?

「將來的醫療費用可能是天文數字,賺不夠我不會安心。」我另一位朋友四十來歲時,已經創業累積了幾千萬財富,還將幾乎所有的時間用來賺錢,置健康和人情於不顧。

金錢可以是很好的東西,也可以是很壞的東西,可以用來幫助親友、造福社會、弘法利生;也可以助長個人的貪嗔癡,使人泯滅天良。

賺錢的手段和過程,有些符合「正命」,為社會創造價值,令大眾活得更幸福和方便;有些則是損害別人,污染環境、傷及眾生,製造惡業。

所以,個人的金錢觀,也可以是個人的價值觀、生命觀,有沒有適當地盡責工作,以及同時控制自己的貪欲?只有自己知道。

金錢是甚麼一回事?如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呢?經常反省調節,幾乎是大部分學佛人修行之必修課。

延伸閱讀

佛陀說,布施有四種層次,像農田有肥沃貧瘠之別,收成也不一樣⋯⋯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6%88%90%e8%bc%9d/" title="Posts by 麥成輝"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成輝</a>

資深出版人,20多年前開始探索人生究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