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界」為佛教術語,乃指僧團的共住及修行範圍[1]。不過在香港,「結界」卻被理解成另一種意思,大抵是指一種奇幻迷離的異度空間,人不慎誤入此空間,就會被它困住。相較於這種解讀,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圈子,或許更加貼近「結界」的原意。本文旨在闡述結界的原意,並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例,列出五種結界的方法,最後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運用「結界」這個概念。
坊間的理解
許多人是經由收聽靈異節目,或閱讀新聞副刊的報道,而得知甚麼是「結界」的。綜合這些媒體的描繪,我們可概略地勾勒出「結界」的輪廓:
結界多見於荒郊野外,是一個迷幻的異度空間;有人甚至會形容,那個「異度空間」其實就是「陰陽交界處」。人一旦誤入這個空間,就會產生與現實世界不對稱的幻覺。受到這些幻覺的影響後,人就如同「鬼揞眼」(鬼遮眼或鬼打牆)那樣,看不見真實世界,從而無法走出「結界」;同時,由於「結界」的原故,雖處於同一地點,但界外的人亦看不見界內的人。
這些對於「結界」的刻劃,或者是以「結界」去解釋這類型的神秘事件,都與「結界」的原意大相徑庭。本文並非否定這種神秘的事件,或者質疑這種異度空間的存在,而是指出將這種神秘現象稱為「結界」,並不符合「結界」的本義。
佛教的意涵
結界(梵文:sīmābandha),原指經僧團同意而決定的住處範圍。在這界限內的比丘,過著共同的團體生活。譬如說每半個月的布薩誦戒,結夏安居,或磋議重大的僧團事宜等。
然而,隨著佛教思想的演變及發展,「結界」的涵義亦產生了變化。如漢傳佛教,在禮懺修法時,會先劃一定的區域,以保護壇場和行者,令行者能如法修持,免受魔障干擾,此舉稱為「結界」。結界有一定的軌則,按照《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講法,行者如能依法至誠誦持大悲咒,並以之結界,那麼一切善願便會成就。經文指出結界的方法有以下五種:如取刀、取淨水、取白芥子、取淨灰、五色線等。
這幾種方法中,以淨水劃界(灑淨)較為常見,其他的方法則十分罕見。以「刀咒」為例,即是取一把刀,然後依大悲咒儀軌,誠心誦持大悲咒二十一遍,再用刀劃地,以刀痕為界。這情況猶如孫悟空以金箍捧,在地上劃了一道圓圈,然後請唐三藏坐在圈的中間,著八戒、沙僧侍立左右。孫悟空劃的這道圈(結界),像是銅牆鐵壁,不管是虎豹狼蟲,還是妖魔鬼怪,都不敢接近。
雖然演變中的佛教,賦予了「結界」新的意義,但它的內涵依舊是以修行為中心,以保護修行人的行持為目的,這與坊間將「結界」等同於「異度空間」是截然不同的。
「結界」的日常修習
都市人生活緊張、工作繁忙,不一定能經常抽空參加法會共修。假如是這種情況,我們要如何透過「結界」修持,來獲得身心的改變呢?
我們或許可以將「結界」的界限、範圍,換成是我們自己的身心[2]。那麼按照這種假設,結界,就可以理解成我們有意識地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範圍裏,收攝自己的身心、六根。以誦經為例,我們嘗試在誦經的這段時間內,收攝自己的六根,集中自己的心念讀誦經文。如果覺得誦持經典的時間太長,不太容易保持專注力,我們甚至也可以改成「念佛」。在念佛時,我們可以嘗試把自己的身心,集中在佛號或菩薩的聖號上。一個人要成就事業,需要眾多的條件。同樣的,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身心,也要具備種種的資糧。只要我們不停地將這種「結界」的觀念投入在日常生活,先從自身結界開始,收攝六根,自淨其意,一定可以獲得很明顯的效果。
佛法是活用的,只要我們扣緊佛法的觀念,依實際的情況,作適當的調整,其實任何佛教的名相都是可以用來修行的。
延伸閱讀
菩薩在哪裏?緣木求魚找不到: 海雲繼夢和上無私分享諸法修持方式
[1] 這只是籠統的說法。對於結界的範圍、方法等,在佛教的典籍中有著不同的觀點。
[2] 這想法是受海雲和上的啟發。海雲和上將「結界」定義為,集中在某一範圍(時間點),並藉修持功課以淨化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