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做,最後只能收穫後悔──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十五)

(續上期)

「禪心三無」的第二個無是「無悔」。

悔是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一種態度。人的心靈很有意思,《藥師經》裏講到,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俱生神,隨時都在記錄我們的言行和心念。儒家說每個人心靈在最深層面都有一種功能,就是良知,簡單說就是良心。而道教則把每個人心裏客觀全面地記錄身口意三業活動的這種能力,人格化、神化為閻王爺殿裏的一位官員,是主宰我們命運的帳房先生、一個會計師,他把所有人每時每刻的活動都記錄到帳簿裏。他那裏有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好像是天下所有眾生的心態和言行他都能記下來。人死了以後,都要從他那兒過一下,「會計師」把每一個人的賬都翻出來,提供給判官,判官再作相應的判斷──你該怎麼樣,或者是上刀山、下油鍋,或者是投生到人間,抑或是上升到天堂。

佛教這樣描述人內心的這種能力:人的心識分成八個層面,最深的一層為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能藏,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是一個大倉庫,能夠把我們身口意三業種種的活動都收藏起來,這是從它的能力、主動性方面來說的;第二是所藏,是從它所收集的資訊、從內容方面來說的;第三叫執藏,它不僅能收藏,而且對自己所收藏的內容還有一個執持、不丟失的功能。

我們每個人從一生下來──恐怕出生之前也在其內──種種的活動,行為、語言和心念的活動,不用別人來觀照,每個人自己心裏都知道。我們內心深處都有這種能力,不管當時做了甚麼、說了甚麼、想了甚麼,不管我們是主動地做、主動地說、主動地想,還是被動地做、被動地說、被動地想,種種情狀,我們心裏有一個攝影機,都會攝下來,而後形成影響未來身口意三業活動的很重要的資料和因緣。

我們自己內心所收集的這些資訊,反過來又會熏習我們,熏習通俗講就是影響。一個人內心覺照力很強的時候,做了一件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雖然可能不記得曾經做過,但實際上內心並沒有忘記,會生起不安。自己也會覺得奇怪,怎麼我的心裏會不安呢?後來想一想,有一件事做錯了。這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內心良知的監督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逐漸地轉化、變化之中。自己改變自己,自己熏習自己,跟外在活動形成一個不斷互動、不斷地互相回饋的關係。

所以無悔的「悔」,是指我們對過去的所做、所說、所想,或者是一個錯誤──這種錯誤總是會先傷害別人、再傷害自己──對這些東西放不下、感覺後悔。後悔的滋味很難受,我也有體會。我看幾乎每個人都有體會。從來沒犯過錯誤的人應該是沒有的,或者說很少有,所以後悔的心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但有句俗話: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賣。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說,某件事從頭來一次就好了,或再給我一次機會等等,但是不可能。後悔會使我們內心不自在,堵塞在對過去的某一件事、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執著裏──我們的心在這一點上梗塞了、拴住了。那麼禪心呢?它是無悔的。

禪心為何無悔?因為它離執,它是空的,像竹籃打水,留不住。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樣從對過去的執著裏擺脫出來呢?怎樣在今後不再有悔心呢?要想今後不再有悔心,就要從現在做起。禪心能夠看到,所謂的過去其實是不可得的,所謂的錯誤、罪業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所謂的福和罪是因我們內心的執著,才對我們產生作用。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這個內心不是一般的大腦記憶力層面,是指我剛才講的良知良能這一塊,那個執持能放下,能夠知道一切是不可得的,這個心的結就解開了,悔就沒有了,此時心就會像虛空一樣,甚麼東西都沾不住了,禪心就有這種特質。

我們從祖師語錄裏能夠看到,禪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後悔裏面。當然了,對大家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不再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這個最重要。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把握身口意三業,使我們的生活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然後將所肩負的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都能盡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義務能夠完成,能夠把我們遇到的種種寶貴因緣充分利用,這樣才可以。

比如很多上過大學的人都會後悔:上學時年輕,記憶力又好,圖書館又很方便,看的書卻太少,把很多的時間都浪費了。我自己就有這種後悔,那就是我身在其中的時候,沒有珍惜那種因緣。我們現在能學佛,得到人身、值遇佛法,有好的道場,能聽聞經法,讀到佛經,遇到師父,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因緣、非常寶貴的機會。如果沒有充分利用,錯過了,就會不斷地增加後悔。在每天的生活裏,我們要學習珍惜,通過珍惜、通過奉獻,不斷地創造歡喜。每個因緣你都珍惜了,每個人你都認真對待了,沒有傷害他,每件事你都認真對待了,每個工作你都認真地去做,兢兢業業地去完成,你就會無悔。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一個人,老師、父母、妻子、丈夫、學生,你有沒有認真對待他們呢?如果沒有,趕緊去認真對待。這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根據我們所承擔的角色,我們應該做甚麼,就用心去做,認真去做。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做,最後只能收穫後悔,不斷地增加後悔。這樣,人的一生,最後結果就是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累。

(待續)
 

原文刊自《禪心三無》,天地圖書2017年出版。佛門網獲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