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不加批判地覺知當下:《心經》與正念修習(一)

可能你有聽過《心經》,可能你也聽過「正念修習」,但你也許不會把兩者看成是一件事情。《心經》讓你聯想到的,是出家人修習的佛法;正念卻是現在流行的心理保健訓練。正念修習是源自於佛法,當然也與《心經》的教導緊密相關。本文想與各位談談如何扣緊正念修習與《心經》。

《心經》所分享的是關於脫離煩惱的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一般小智慧,更不是日常生活的小聰明,我們用一個特殊的名稱以作區別——「般若智慧」。這個智慧如何地大呢?它是關於一切世間現象本來面目的智慧,意思是假若你能學習到這個智慧,你就能看到一切現象的本貌,包括你自己。

你會問,我的本貌難道我不知道嗎?的確不知道。在佛法的角度,我們所了解的自己不過是一種「顯相」,又或稱謂「幻相」,有如海浪與海浪之間各有高低,互相比較,各有生滅。所謂從「顯相」回到「本相」就是海浪理解到每一個海浪都是海水、海水本身並無高低,也無分別。日常之中我們習慣執著身體、情緒、思維和意識就是自我,但般若的大智慧就是教導我們超越這些,找回自己的本貌。

這與正念修習有何關係呢?

正念就是邀請自己如實、不加批判地覺知當下的一切。這個「如實」在討論的層面上是有深淺之分,暫且說成是「淺如實」和「如實」。我們看到面前的一枝筆,你說「我覺知到這是一枝筆」,這是不是如實的覺知呢?我稱之為「淺如實」。它很大的程度是正確的,然而這個正確仍然受限於很多主觀的建立,例如對於人類而言,這才是「筆」,對於一隻小狗,牠並不會是一枝筆。所以你如實覺知有一枝筆在眼前並非究竟,要真正如實地覺知面前的一切,就是般若智慧所探索。

正念修習讓我們離開現象的外相來覺知,不受名相、概念、情緒、經驗、幻覺、偏見、習氣、業力等等干擾,學習以「離一切相」來觀察。例如我邀請你分享你和某個女士的關係,你想了想說:「我們是夫妻。」這是否如實呢?法律上你們的確是夫妻,這是淺如實,在世間的角度是正確的。但如果你執著了一個特定的「顯相」來定義這個關係,就不是「離一切相」來觀察。事實上你和她為間可以同時是夫妻、師生、朋友、知己、伙伴等等,這也是事實對吧?沒有一個身份足夠說明你們之間的關係。《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你能夠在生活中覺察到受困於名相概念,憶持起正念,脫離這種既定的思維,當下就覺悟(清醒)了。

《心經》是一部「對話錄」,一位清醒了解一切現象面貌的聖者(佛陀)和他的學生對答,分享了有關般若智慧的修習。因此如果你是一位正念修習者,要知到所謂如實覺知是抱括了覺知到現象的真實本性,而不止於其顯相。
 

這是《心經》與正念修習的第一章,希望有時間為大家解說更多。



延伸閱讀:
心定可止妄念,沉著方能應變!談《雜阿含經》之身念住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8%81%bd%e6%ad%a5/" title="Posts by 聽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聽步</a>

香港梅村Wake Up Core 核心成員,自2011年起修習正念,曾於城大、中大及不同地方組織市區中的正念共修小組。於2017年底成立社區正念組織「一起靜」,致力推動青年靜心運動,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學習覺察與理解之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