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正確關懷病苦者?我們這一期生命的使命和功課有哪些?傳燈法師《生死明燈》節目中的開示(一)

生死是每一個生命必須經歷的階段,但不少人終其一生,並未有好好為此作準備。自衍陽法師於2009年創辦大覺福行中心以來,一直積極推廣生死教育,希望大家能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中心住持傳燈法師,與佛門網合作製作《生死明燈》節目,與我們一起探討現代人必須要掌握的生死課題。為了更方便大家隨時掌握,現今我們將燈師父在節目中的開示分段整理,以饗讀者。

如何正確關懷病苦者

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其他宗教徒,甚至是沒有信仰的一般人,他們面對病痛的機會都是均等的。當一個人經歷身體的不適,甚至在心理上、情緒上和 

靈性上的困惑時,其實都是一樣的。那我們作為家屬親友,或者純粹只是出於善心,想關懷那些正在承受病苦的人時,應該怎樣做呢?

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惻隱之心。尤其當我們關懷病苦,要先放下內心所有既定的概念和前設,放空自己的心,去細心聆聽對方。到底他需要的是甚麼?而對於病情較重的人,他還有甚麼未完的心願?《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說,去探病是八福田中的第一福田。為甚麼這樣說?因為這是一畝悲田。我們要用慈悲的心,讓病人在這一刻感受到安穩,讓他的恐懼和困惑得以消除。

事實上,無論對方是否佛教徒,我們也一定要以這一種態度去關心他、陪伴他。甚至必要時,將一些對方不明白的道理,轉換成他能夠明白的話,好讓他在生死病苦當中,掌握到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怎樣準備生死、怎樣在當下找到自己靈性的能力,最後領會到:病是必須面對,不能逃避的。

我曾經收到轉介,有位老人家要求見法師。原因是他想要聽經,想早點往生。我來到他面前,問他:除了這兩個要求之外,還有其他困惑嗎?

他回顧自己的一生,說對家庭已經盡力了,子女也很孝順、很聽話,已經活夠了、感到很滿足,所以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當我逐點聆聽他的時候,知道他已經準備好了。我覺得這位老人家真的很棒,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沒有白過,同時認識到在生命過程有所得著。

當我們關懷病苦,聆聽病人訴說自己的感覺時,不一定要他只說些大苦大悲的事,而是可以讓他慢慢回顧自己的一生。佛家常說「不忍眾生苦」,當我們知道有生命遇到病苦,甚至面對困難時,每個人都可以發揮這份愛心,幫助對方。只有當身體的症狀和痛苦得到紓緩後,他們才有接受靈性關懷的空間。佛教的生死教育,重點在於如何關懷一個擁有無盡未來的生命。人不單是只有這一期生命,故此當我們陪伴病人時,要確保和了解他身體的症狀已經得到紓緩,然後跟他一起開拓、啟發內心靈性的力量。這樣,當他這期生命結束,再開展下一期的生命時,便能走得更加平穩。

了解人生的使命和功課

眾生無始以來便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流轉,雖然累積了過往很多世的經驗,但今生完結後,未來還要迎向無盡的生命。正因為這樣,我們必須不斷改良每期生命。改良甚麼?改良我們生命的質素。如果把一期生命看作經驗的話,每歷經一次生死流轉,經驗便會增加。這樣理解的話,那我們來到這一生,無論是人或者其他五道的眾生,都是有各自的使命、有我們的功課要做。如果做的不好,下一生便要重做。

因此面對生死問題時,有些人可能會沉淪、可能會自閉,甚至跌入谷底爬不出來。我們非常注重生死教育,是因為原來生命來到死亡面前,生命是可以被激發並且超越的。關懷生命只是一個起點,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大家在這個過程中了脫煩惱。甚麼是煩惱?當你經歷病苦,就是煩惱。病苦同時又是一個威脅。威脅你甚麼?你擁有的東西--生命、妻子、財富、名譽、地位等等都會失去。所以我們關懷生死病苦,不單希望病人可以心靈上安穩,同時還希望他可以了脫眼前的問題和煩惱。

佛陀找了一生又一生,究竟造屋主是誰。是誰製造了我們這副身體?他尋找了無數時間也找不到,直到悟道的那一刻,佛陀知道了,原來這個造屋主是貪念。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因為我們擁有身邊的至親、名譽地位等,我們不願意輕易放下。當佛陀看到貪念、無明,是眾生輪轉生死的主要幕後黑手時,他就了然覺悟、了脫生死了。而我們關懷生死,同樣希望每個人都能看到這點:當他在生死關頭,願意放下仇恨的對象、於下執著的事物--可能是他身邊的人,甚至是他貪愛的事物。如果能夠真正的放下,這一生的使命和功課也完成了,那一刻他便能真正得到善終,他的未來一定可以邁向光明。

延伸閱讀

讓亡者善終,生者善別--大覺福行中心住持傳燈法師談疫情期間佛教院侍服務的所見所思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