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豐盛的心靈財富?原來我們自身已擁有開啟寶庫的鎖匙⋯⋯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最近重念《佛說八大人覺經》,其中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已很扼要刻畫生命存在的困境、苦因及滅苦之道。現時很多人都承受着不同的苦難,包括戰亂引致家破人亡及流離失所;疫情帶來的經濟、生活及健康問題。面對這些混亂多變的外在環境,一般人都會感到無奈及無助。因為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外境一般都不易自主控制。內境則是個人心靈涵養的反映,包含所思所想從而生起的情緒及感受。雖然現實環境很難改變,但是我們可選擇如何作出回應。這方面就要透過重新認識自己,改變積習已久的思想及應對事情的模式。

引用一行禪師的法語: 「The way out is in」, 可理解為離苦的出路就是向內了解自己。著名心理學家榮格 (Jung)也曾經說過:「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往內看的人,覺醒著。」(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s)。當大部分人的焦點都是朝向外在世界時,佛教提出人生的苦難根源在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此,不同宗派的主張及修習都強調向內觀照,了解生命的實相,看清本來面目,自心本性。若果,只希望改變不理想的外在環境,才可得安樂,往往換來的是失望及挫折。反之,內境是可由個人自由意志創造,只要透過聞、思、修的過程,努力不懈去聽聞、深思及修習佛法,就能洞悉個人的習性障礙,從而作出改變。

經過鍛煉的心智就會變得更清明,思想更具彈性,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不易被執着所困擾。同時,心境較易保持平靜,令負面情緒不易生起。這樣就能做到心境不為外境所轉。當心與境調和時,心情就能保持安穩。現時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也是心的質素訓練,可以透過平時行、住、坐、臥去培育。當達到純熟的狀態,便能發展成高度的「覺知」能力。每當起心動念,便可即時覺察到念頭的出現,並且知道後果,然後作出正確的選擇。

如受到別人的批評,即時升起的想法是這個人不友善(覺察),隨之便產生恐懼或憤怒的情緒,並想作出負面的習性反應(habitual reaction)。經過修習,此時正念就會介入,心念回歸當下(非思前想後,自然可以逆轉胡思亂想的傾向), 騰出時間及空間,冷靜客觀反思別人批評的理由,也明白若然反擊可能導致矛盾升級及影響彼此關係的結果(知果)。根據此覺知,最終作出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無明是身、口、意過患的因,善業則緣於覺知。因此,能了解個人的心識運作及其產生的影響,就如擁有開啟寶庫的鎖匙,內裏可找到豐盛的心靈財富。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46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如何重整你的「人生投資組合」?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84%ba%e6%b0%91%e5%bd%ac/" title="Posts by 鄺民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鄺民彬</a>

中文大學經濟學碩士 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佛法輔導碩士 退休前任職多間證券公司高層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