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當有人來給你訴說他的問題時,千萬不要隨口說:『我明白,我明白。』因為實際上是你隨口所說;你未必有細聽他訴說因由。」訴說的人所希望的是甚麼?他希望我們聆聽,耐心地聽,偶而問一兩句,因為我們在聽,我們關注他的問題,代表我們願意瞭解他的心意,雖然不一定有一個解決方案,但對方在心靈上會感受到你的理解與支持。有一項關於友情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者。對此有關專家的解釋是:「願意講話的人遠遠多於願意聽話的人。」
聆聽,除了是指用耳朵去聽之外,還包括用心去了解和感受所接收到的訊息,即所謂耳到、心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是透過傾談,再加上身體語言來表達訊息。這是第一手的資料,比起用文字或圖片、影話等更為直接,亦會減少引起誤解的機會。聆聽,是人的本能,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這種能力,這是值得婉惜的。
聆聽是一門藝術,因為聆聽的好壞,所產生的後果很大,為訴說的人,為聆聽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而聆聽的藝術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人際關係。聆聽有助於學習和瞭解。適當的聆聽能夠幫助他人說出自己的問題,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聆聽是一種關懷,是一種默默地支持與力量。聆聽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些耐心和一些愛心。如果你能夠用心去傾聽自己的心聲,和他人心靈的聲音,那麼,只要很短的時間,你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能產生和諧的力量,從而擺脫苦惱。聆聽是你與自己、和他人心靈溝通的橋樑,是覺察問題、解決煩惱和培育正能量的工具。聆聽的重要性在於為自己的資料庫不斷輸入新的訊息,有新的內容,就可以作出分析、跟進和實踐;用開放的心態聆聽,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量變大了,變得更加敏銳,更加善於理解自己和其他人,而「靜觀聆聽訓練」就是要培養這種能力去促進身心健康。
靜觀聆聽訓練最初應在室內進行,最好選擇通風、明亮、安靜、乾燥的地方。不可直接被電扇或冷氣吹到,若要吹,可讓風吹至牆上,再反射回來,間接的吹到。穿著方面,材質以純棉最好,人造纖維最差,愈寬鬆愈好;最好有毛巾蓋膝蓋,若天氣較冷,可另加一條蓋肩膀、背部;拿掉手錶、眼鏡、腰帶、襪子等。要關掉手電,環境要清靜,不要被電話電視等聲音騷擾。如果想要上洗手間就去上,不要忍到結束,不然,對身心有不良的影響,只要如廁後再繼續即可。感覺太飽或太餓都不宜做訓練。坐在直背的椅子上,雙手平放在大腿上,雙腳平放在地,背自然垂直,頭、頸、背部保持垂直,以挺直莊嚴的姿勢,反映內在自主、耐心和覺察的態度,不要用任何方法控制呼吸,専注覺察你聽到的「聲音」;聆聽身體發出的聲音,如呼吸、腸胃蠕動等,再注意體外的聲音,留意房內的聲音,再聆聽房外的聲音;持續覺知這個「聲音」;沒有聲音時知道沒有聲音,聲音微弱時知道聲音微弱,聲音強時知道聲音強,讓聲音來、讓聲音去,讓聲音生、讓聲音滅,對各種聲音不排拒,不取著,只是保持覺知、捨離及安住下來;專注於這個「聲音」有來去生滅的特點,如實覺察,無須分析或思考,不要理會聲音所勾起的念頭,不要被聲音引發的情緒影響;當心念分散時,重新將念頭專注到「聲音」上。當你練習純熟時,就不一定要坐著做訓練,任何時間都可以做這個運動。靜觀聆聽訓練能達致安住狀態,從而生「定」,由「定」而生「慧」;「慧」,是一種開悟,一種覺醒,是一種洞察的智慧,讓人從煩惱中解脫。
能夠聆聽的人是充滿耐心和謙虛的人,那個人能夠放下自我和自願尊重他人。每人每天若用五 至十分鐘,跟自己子女和身邊的人好好溝通,聆聽大家的心聲,就是處理煩惱和培育正能量的好習慣。西方心理學有「聆聽的智慧」,做輔導工作的人,必須樂於聆聽受輔者。宏揚佛法,是專業中的專業,對於聆聽的技巧,有更嚴謹的要求,佛菩薩對於眾生的訴求,雖然要面對眾生八萬四千這無窮盡的煩惱,但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的。
在《首楞嚴經》中,文殊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意思是說在佛出現的娑婆世界裏,真正的佛法教體,也就是佛教所依止的根本,是在於用音聞——用耳朵聽,對聲音聞,使眾生能夠得到清淨。因此,如果要進入三摩地的話,可以從耳朵聞聲音著手。釋迦牟尼佛以清淨的智慧,發出說法的聲音,能夠讓眾生聽到,也能夠使眾生的心從煩惱轉為清淨。譬如,下地獄本來是一樁壞事,可是用慈悲心與智慧心講:「下地獄是很可怕的,如果一定要去,必定是發了大悲願才會去地獄!」,這就會讓人感到很溫暖、很安全、很舒服。相反的,如果是詛咒著說:「哼!你下地獄去吧!」。叫別人下地獄,這用煩惱心來講的話,則會傳播煩惱,會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很害怕。聽了這個例子以後,就知道你平常是用甚麼樣的心、甚麼樣的聲音在講話,是非常重要的。用煩惱的聲音講話,自己就是煩惱的,也讓別人生起煩惱來;用清淨的聲音講話,自己是清淨的、快樂的,也能讓別人得到清淨與快樂。佛講話能夠讓人從煩惱得解脫,從痛苦轉為喜悅,這叫作清淨的聲音,所以學佛的人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有的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人,但只要他開口說話,就會使人難過、使人痛苦。所以一定要注意講話的聲音,究竟是讓人喜悅還是痛苦?如果是讓人痛苦,就必須要調整一下。學佛的人要以清淨的聲音讓人喜悅,不僅僅是令眾生的心清淨,眾生聽法以後,連講話的聲音也成為清淨的,甚至使得和他一起生活的人也變得清淨了。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家傳戶曉的大菩薩,《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而專心虔誠的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救度眾生要講智慧,觀音菩薩雖然有能力聽到眾生的苦惱,但要有大智慧才能解決眾生的困苦,而觀世音菩薩修智慧的方法,是《楞嚴經》卷六所說的「聞性修習」──「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楞嚴經》中提到「觀音法門」的特性,是「聞」──用耳朵、耳根聞聲。「聞自性」,不是聞外面的聲塵,聽外面的聲音:敲鑼打鼓,人說話的聲音──男聲女聲,高音低音,好聽不好聽。如果這樣聞,就是向外跑,這樣不容易得利益,要反過來往裏面聞。你能聽到不同聲音的這種聞性,聞的本質、本然的功能,它是超越一切聲音相的。來男聲聞男聲,來女聲聞女聲;有聲就聞聲,無聲就聞到寂靜。就像一面鏡子,要照周圍的萬物,鏡子和萬物,是黃花就照黃花,是綠葉就照綠葉,但是鏡子本身不是黃花,也不是綠葉,它也不會粘在黃花綠葉當中。所以這個聞性,它超越一切聲音。就像鏡子超越一切萬象一樣,但是能反映一切萬象,它也不會粘滯在一切萬物的形象當中,那我們的聞性也不會粘在這個聲音當中。但是,如果我們對外聽,我們就粘在這個聲音當中,叫作「根塵識」,就是耳根接觸到外面的聲塵,然後產生一個對聲塵好壞、喜惡分別的念頭、認識、推理,這叫「識」。這樣你就被耳根、聲塵,被根、塵、識三方面套在這當中,粘住了,出不來。所以,聞性是從這當中跳脫出來,反聞聞自性。「反聞」聲音的自性,以及一切萬法的自性。萬法的自性即是「空性」,也就是說,現下所有的一切萬法、萬緣,皆是因緣生,因緣滅。自性本空,沒有一樣是真正永恆、不斷、不滅、不壞的自性,因此,稱之為「空性」──反聞,聞空性。聞見空性,了悟空性,實證空性,即與諸佛的智慧圓滿相應,而能證入諸法實相。這即是「耳根圓通法門」,這項法門是觀世音菩薩於觀音佛座下所聽聞的修行方法,觀世音菩薩依此修習而成就,因而,於楞嚴會上向大眾揭示,為佛所特別讚歎嘉許的法門,因了其中特殊的善巧利捷。
最後讓我用這首偈語來讚嘆聆聽的智慧:
「聆聽眾生訴求,接納不同聲音,無聲無住生心,轉境隨順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