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中的禪意──記郭蘅祈以音樂弘法之道

外國有首很著名的歌,名為《The Sound of silence》,談的是「寂靜中的聲音」,而郭蘅祈先生的歌卻剛好相反——那不能言詮的、靜謐而空靈的禪意,憑寄於歌聲中,呈示「聲音中的寂靜」。在5月4日的「梵音雅韻賀佛誕慈善音樂法會」,台灣音樂人郭蘅祈現場演繹《四無量心》及《白度母心咒》,以天籟之音呈現佛法的感染力,引領群眾進入莊嚴佛道。

於2008年皈依的郭蘅祈,自1987年起創作流行歌曲,至今已走過了三十年的創作歲月。在流行樂壇中,佛教歌曲的數量向來較少,近年來,他為佛經和心咒譜曲,揉合佛法與音樂,令更多現代人因著他們熟悉的音樂而認識佛法。

以音樂弘法的特色何在?他認為以歌曲弘法,不但方便聽眾記誦,亦容易感染人心:「你可能不記得歌詞,但加入了音樂旋律之後,便可能因為旋律而記得這些詞句。」例如《白度母心咒》是梵文,音譯後不易讀誦,亦難以記憶,如「普聽咕嚕梭哈」等,但他為心咒譜上流暢的旋律後,「達咧度達咧度咧」,卻成了一匹柔順典雅的綢緞,悠悠鋪張開來,令再緊繃的心弦,也在輕輕抖動的緞子中緩緩舒張;溫潤細膩的綢子,隨著如海浪般高低起伏的琴音,滑到了記憶裏去。

他又認為,音樂富有感染力,我們可以讓它「充滿感性」,將佛法發揚光大,並令佛法更為生動:「當音樂加入佛經時,有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解釋。用唱誦的方式表現佛法,自然便可感染內心。 」不管是否佛教徒,都可被清淨的佛曲觸動心靈:「可能你不是佛教徒,或許對佛教沒有深入的了解,但當音樂奏起時,人便會突然的溶化。它不需要言語,自然就進入你的內心裏。」

他的歌聲便是一大明證──他演繹《白度母心咒》時溫柔的低吟,猶如一雙溫軟的手,讓再躁動不安的人,也在這慈祥的撫慰裏安靜下來;他獻唱《四無量心》時安寧祥和的能量,猶如湖面上一圈圈的漣漪,緩緩在場館內蕩漾開去,令再困倦的人,也因為這超越言語的祝福而振作。

音樂與禪修相輔而行

他的上師──「世上最快樂的人」──詠給‧明就仁波切非常注重禪修,以此為修學基礎,更設計「開心禪」,喚醒人們的智慧心。「修習(開心禪)的人,不管是否學佛的,都可以活在當下。當你唱佛歌的時候,專注在詞句和音符上,本身就是(處於)禪修的狀態。」他認為音樂跟禪修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音樂跟禪修之間的關聯,就是讓你更加平靜,進入靜態的心靈,讓你可以很放鬆的去覺察自身跟外界環境的關聯⋯⋯只有在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觀察和了解自己,而禪修最根本的狀態,就是在當下覺察一切。」

站在郭先生身旁,自然便會被他充滿喜悅的「氣場」所感染(圖:Tim Liu)。
站在郭先生身旁,自然便會被他充滿喜悅的「氣場」所感染(圖:Tim Liu)。

郭先生快將出場表演了,但仍十分平靜,態度從容,眉目間更透現著喜悅之意。「以前寫的歌曲都是痛徹心扉的情歌,不管是張惠妹,還是王菲,張學友的,都苦得不得了。現在做佛教音樂,有些聽眾給予我種種feedback(反饋),例如『非常感動』、「心能夠平靜下來』等等⋯⋯有位聽眾更說:『聽了之後,真的深受感動,太感謝你了!』有了這麼一個人,便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無疑是「敬業樂業」的:「有機緣從台灣到香港,在佛誕音樂法會演唱,是一個新的體驗。對我自己來說,有這許多聽眾來欣賞佛教音樂,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來到紅磡體育館,心情有點兒緊張,但也是喜悅的,希望能夠感動到一些人。」

今夜,不必言詮,禪就在行雲流水般的音樂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