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悲劇

威廉士‧薛特斯(William Sidis)
威廉士‧薛特斯(William Sidis)

這是一個關於可能是歷史上IQ最高的人的故事。

威廉士‧薛特斯(William Sidis) 生於一八九八年,父親名叫波里斯‧薛特斯(Boris Sidis) 。波里斯是一位俄國藉猶太人,在十九世紀末期因為俄國有大規模的反猶太人運動,被迫離開家園移居美國。波里斯本身是一位天才,他移民美國後才學習英語,只需短短四個月,英語已經和美國人一樣地流利,然後半工讀地在一年內完成四年的學位課程。他鑽研心理學,是著名心理學家威廉士‧詹姆斯(William James) 的弟子,超速地拿了博士學位後,便在大學任教心理學,研究病態心理學,著名的《病態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便是波里斯一手創辦的。

波里斯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認為只要引導有方,便能夠把人腦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在《天才與庸才》一書中,他批評社會忽視早年的教育,把幼兒腦中的潛能扼殺掉,使大部分的人都變成平庸之輩,而這些平庸的大多數在長大後,反而視他們平庸的智力為「正常」,倒過來歧視那些能夠把腦潛能盡量發展的少數天才人物,讓天才無法發揮創意及影響力,嚴重妨礙了世界的進步。

波里斯在美國學了英文四個月便成為英文教師,負責教新移民英文。他在班上結識了聰明的女學生莎拉,她亦是第一批考入哈佛醫學院的女生。莎拉十分佩服波里斯的才華,談了一會戀愛後便結婚了,儘管波里斯坦白告訴莎拉他的經濟狀況不大好,而且可能一生都只能當一位窮教授,但當醫生的莎拉並沒有嫌棄他。

婚後不久,兒子威廉士‧薛特斯便出生了。本身已是智力超群的波里斯和莎拉很用心地教育兒子,認為人人皆天才的波里斯更誓要把兒子訓練成天才,以證明自己的心理學理論是對的。當威廉士還睡在嬰兒床,波里斯便已經用字母積木教兒子認字;六個月大的威廉士已經可以說單字;未夠一歲已經可以說出完整句子;十八個月大便可以閱讀《紐約時報》及百科全書,還懂得運算簡單算術;三歲便懂得寫信。其後威廉士靠自學而精通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法文、德文、希帕萊文、土耳其文、亞美尼亞文等等最少四十種語文,相傳他能夠在短短一日之內便學懂一種語文。

除此之外,威廉士還在六歲至八歲時寫成四本書,並創造出一種語言。他在七個月內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在六星期內完成了所有中學課程,在八歲時他已經通過了麻省理工的入學試及哈佛醫學院化的解剖學考試。但要等到十一歲才獲准以「特別生」的身分在哈佛攻讀數學、天文學、語言學、政治學及運輸管理等等。在十六歲時便在賴斯大學出任數學系教授。

曾有專門研究智商測驗的心理學家,估計威廉士的IQ,應該是在250-300之間。然而更多心理學家認為,用智商測驗來評估威廉士是沒有意思的,因為威廉士無論做哪一種IQ測驗,都會得到滿分──這等於說,根本沒有測驗可以知道他的智商到底有多高,但毫無疑問地,所有早年接觸過威廉士的學者,都會認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天才。

威廉士非凡的智力表現,是否證明了他父親波里士的理論是對的?

實際上,小威廉雖然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但他卻只任教了八個月便辭職不幹了──因為他雖聰明絕頂,卻毫無社交技巧,不懂與人相處。早在哈佛時,已同學被視為「怪人」,不受歡迎。他孤芳自賞,喜歡獨處,討厭和別人談話及交往,而旁人亦覺得他說話過於抽象及理論化,內容太學術,難以理解,而且很少涉及個人的情感,總給人冷漠的感覺。

即使在學術討論的場合,小威廉亦過於維護自己的觀點,不願意傾聽別人的意見,認為別人都是庸材,不會明白天才(自己)的洞見,不肖和人家辯論。他自我中心的態度自然開罪了很多人,遂惹來很多的嘲笑及抨擊,使他無法在哈佛混下去。父母知道後,便靠著人脈關係,把小威廉轉送去賴斯大學任教,企圖遠離哈佛的人際壓力。但小威廉同樣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們無心聽課,只不斷地抨擊他挑他的錯處。八個月後,小威廉終於忍受不了學生的杯葛,憤然辭職回到波士頓老家去。

失去大學教席後,小威廉重回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他欣賞共產主義學說並變成一位社會主義運動家。他支持蘇聯的革命政府,曾多次參與左派發起的反戰示威遊行,並因此而被捕,判署入獄。他發表了很多政治宣言,並草擬了一個理想社會的憲法,強調要建立一個免於恐懼的、最大程度保障個人自由的社會。在他參與社會運動的時候,他結識了一生人中唯一的情人科妮(Martha Foley) ,她也是社會主義者,跟小威廉是「同志」。

小威廉的父親波里斯知道他熱衷於搞政治運動後,非常生氣,父子關係破裂。而在此之前,他和母親莎拉的關係也早就破裂了,因為莎拉對他期望很高,管束甚嚴,事無大小都要而只聽她的話去做,喜歡獨處、熱愛自由的小威廉自然忍受不了。

小威廉到處宣傳社會主義,企圖搞共產主義革命,成為FBI及警察局的「注意對象」,曾被捕多次,但由於父親波里斯疏通有力人士,多次免於入獄。其時波里斯早已成為一位精神病專家,開設一所精神病療養院,他覺得兒子越搞越不像話,便暗中派人把小威廉綁架,強行關押在精神病院內,不斷被餵藥物作「治療」。「治療」持續了約兩年,由於害怕父母會沒完沒了地治療他的「精神病」,小威廉不得不逃跑。

離家後的小威廉,一直在美國四處流浪,靠做散工(會計員等)過日子,每份工作都幹不長,尤其是每當僱主發現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那位「神童」後,他便立即辭職躲起來。流浪期間,他寫了多本書,在一本談論天文學的著作中,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比後來的黑洞理論早了二十多年;亦有科學家從他的著作中,發現他早就理解量子力學,比物理學家波爾早了多年。

傳媒一直沒有放過小威廉,不斷跟縱他,報導他的「苦況」,對他品頭論足,為吸引讀者看「天才的下場」,甚至誇大他在事業上的失敗。小威廉痛恨傳媒,常跟傳媒打官司,卻無法阻止傳媒騷擾及羞辱他。

小威廉後來重遇科妮,卻沒有發展進一步關係。科妮其後和另一位男士結婚生子,小威廉便一直把她的照片藏在身上,偶然拿出來「單戀」一翻,回味過去。他被家人所排斥,有家歸不得,身體很快垮下來,患上高血壓,四十五歲便因腦溢血英年早逝,相傳一生孤獨的他一直保留著科妮的照片。

小威廉以他不幸的一生,向世人(尤其是為人父母者) 展示了一個深刻的教訓──單方面追求IQ,忘記了培育EQ,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悲劇。

作者簡介

林碧君,臨床心理學家,中大哲學系畢業,港大佛學碩士,專研成癮行為,於志願機構工作及在大學講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