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天崧法師:要翻轉苦難變成希望,唯一的途徑就是教育--印度慈恩學校牽起大馬台灣佛緣

天崧法師與印度慈恩學校結下佛緣。

8月中旬,馬來西亞佛教團體在吉隆坡和檳城舉行《不負如來》音樂故事會,為印度慈恩學校籌款。這場慈善音樂會由天崧法師、弘博法師、音樂人楊偉漢和音樂總監陳敬瑋呈獻,分享感悟生命的事蹟。天崧法師是馬來西亞籍印度裔博士僧人,十五歲出家,在台灣學中文,在美國讀大學,在印度讀博士和辦教育,現任台灣高雄金山寺監院。弘博法師是馬來西亞籍僧人,漢傳佛教比丘、真言宗傳法阿闍梨,目前在日本高野大學修讀博士,弘揚梵音。

慈恩學校的歷程是感人的故事,一間遠在印度偏遠地區為最低種姓首陀羅孩子提供教育的慈善學校,因緣際會牽起了印度與馬來西亞和台灣的佛緣,當中關鍵人物是天崧法師。

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當時天崧法師在印度勒克瑙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也在新建的世界最高阿育王柱籌辦萬人法會,這期間認識一位名叫Shiv Kumar Azad(阿茶)的義工,他是一間慈善學校的創辦人。受師公傳孝上人(台灣慈恩法脈第二任住持)和師父圓塵上人(現任台灣慈恩法脈全山方丈)鼓勵要在印度辦教育的天崧法師,於是參觀了阿茶的慈善學校。首當其衝映入眼簾的,竟是蓋了一半的屋頂、家徒四壁的教室,以及幾張老舊的桌椅。當天崧法師得知這是一間為低種姓首陀羅提供教育、有六百多位學生的學校後,阿茶的慈心悲願引起天崧法師的共鳴,於是與阿茶一同參與學校的建設,阿茶還皈依三寶於天崧法師座下,也將慈善學校易名為印度慈恩學校(Siddharth Public Montessori School)。

天崧法師與阿茶的故事引起了馬來西亞作家歐芙伶的興趣,她在2019年12月到印度採訪,親身視察了座落於北方邦悉達多縣Domarianganj小鎮一個叫Shahpur的小村落的慈恩學校,目睹了學生上課以及學校建設的情況。歐芙伶將印度行旅所見寫成了《阿茶與師父》一書,由創媒體出版,售書所得十萬馬元悉數捐予慈恩學校,英文版《阿茶與師父》預計今年11月面世,贊助書籍出版的林錦成也贊助了十五萬馬元予慈恩學校。

教育能夠改變命運

天崧法師回憶,他首次到訪慈恩學校時,被那裏的殘破景象所震撼。不僅如此,每到雨季時,因為屋頂漏水,學校會淹水,學生被逼要在水中上課。於是他發願必須幫助他們把學校建好,因為教育能夠改變命運。

印度奉行種姓制度的傳統,最高種姓婆羅門為修行者,接下來是做官吏的剎帝利、第三是經商、農民與畜牧者的吠舍,第四是從事底層勞工的首陀羅。雖然印度憲法早已廢除種姓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傳統難於被打破,高種姓把持的統治階層即既得利益者,他們不願自己的地位被挑戰、利益被瓜分,於是不願意看到低種姓階級崛起,所以儘管印度大半人口屬於首陀羅,但他們受教育的機會極少。

慈恩學校創辦人兼校長阿茶本身即屬於首陀羅,他和他父親以及祖父三代因為有受教育,所以得以改變命運。現年四十七歲的阿茶本身是工程師,他因為不忍看到族群一代復一代的由於沒受教育而貧窮,所以捨棄高薪工作,將全副身家投入興辦慈恩學校。

阿茶也是家族裏第一個成功買到汽車的人,為何買汽車那麼困難?因為很多首陀羅沒有身分證,連開銀行戶頭都開不成。更關鍵的是貧窮問題,當連吃飯都成問題是,哪有可能去想到教育。這也是阿茶辦校面對的問題。阿茶說,並不是開了學校學生就願意來讀,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文盲,所以不了解教育的重要。每到學期結束就是阿茶最擔心的時刻,因為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忙農活而不再到學校上課。為了確保孩子一定來上課,阿茶近年買了一輛校車到學校附近五、六公里的村子載送學生上學。在這之前,阿茶也常出動自己的車子載送孩子。

在《阿茶與師父》中,阿茶說,目前六百多位學生,每月學費一百五十盧比,大部分家長都無法負擔,四百多位學生是全免,其餘一百多位則是月付二十至五十盧比不等。學校有二十二位老師,每月薪水五千盧比,阿茶本身則不支薪。老師薪金成為一筆不小的負擔。

受安貝卡博士影響

阿茶其實本來可以過很好的生活,因為他是有碩士學位的工程師,而他的父親年輕時在政府部門工作。由於名額有限,根據印度慣例,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首陀羅一般上會在退休之後把位子傳給兒子,但阿茶由於心疼遠嫁到南印度的姐姐很辛苦,所以就把這崗位傳給姐姐的兒子。

阿茶的祖父之所以會受教育,是受了印度傳奇人物安貝卡博士(Babasaheb Ambedkar)的影響。安貝卡是出生於孟買的低種姓,但他因為有機會受教育,甚至到倫敦和紐約留學,成為律師,1947年出任印度司法部長後,當機立斷修改憲法,廢除賤民階級,並為低種姓階級在大學和公家機構設定保證名額,被譽為「印度憲法之父」。阿茶的祖父早年有因緣跟隨安貝卡,於是改變了家族的命運。

天崧法師雖然也是印度裔,不過他是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兩國的民風與辦事方式都有巨大差別,使到天崧法師在印度弘法、建阿育王柱和辦學的過程充滿挑戰,尤其是印度普遍的時間觀念薄弱,因此必須盯緊工程,否則會拖沓許久甚至爛尾。另外,印度的官僚作風也令人頭疼,加上有時會因為換政府而突然改變政策,都是在印度辦事的巨大挑戰。不過,為了報佛恩與師恩,天崧法師不畏艱難的繼續在印度辦教育與弘法事業,而目前的慈恩學校校舍已建到第五層,政府也已批准了高中部的開辦。天崧法師在印度目睹首陀羅階層面對的不公,強調「要翻轉苦難變成希望,唯一的途徑就是教育」。

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修成林創建120年 弘揚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大志業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