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天台宗諦閑法師剃度弟子中「弘法第一人」——顯慈法師與香港的法緣及其弘法的文學手法

顯慈法師德相(圖:志蓮淨苑)

顯慈法師(1888-1955)是天台宗諦閑法師剃度弟子,典型學問僧,弘法數十年,遍及諸省及港澳,同門芝峯法師譽顯慈法師是諦閑法師剃度弟子中「弘法第一人」。

顯慈法師戰前已經來港弘法,香港不少道場留下其踪影。除了講經外,顯慈法師還曾售賣資産印經,著疏法寶,對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由於顯慈法師是廣東人,以廣東話宣講佛法,所以適合香港信眾。其著作及開示中,夾雜不少生動比喻,甚具文學玩味。本文探討顯慈法師生平、他與香港的法緣及其弘法的文學技巧手法。

顯慈法師生平

顯慈法師,廣東香山人,俗姓孫,未出家前習儒,儒釋兼通。後禮諦閑法師為師,諦閑法師於白雲庵為其剃度時開示:

「出家在家,就理本無二致;得念失念,個中未動纖毫。見聞覺知,無非清淨之法身;明暗色空,總是圓融之妙土。此則人人本具,各各皆然。故我於汝未圓頂前,預先度破,令汝頓悟未來,具足一著。」 

顯慈法師翌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初期曾閉關多年,專研天台宗。後參訪揚州高旻寺、金山寺等各大叢林。1925年於維揚摘星寺宣講《楞嚴經》,講至「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時,了然徹悟。1928年於蘇州靈源寺講《阿彌陀經》,又於無錫廣福寺講《楞嚴經》。

顯慈法師曾在鹿湖竹園講《金剛經》(圖:鄭運蘭)

顯慈法師在香港的法緣

1931年,顯慈法師來香港弘法,應香港佛學會邀請宣講《圓覺經》。1933年2月至4月,於堅道62號的香港佛學會會址 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每晚聽眾逾二百人。同年於凌雲寺講《楞嚴三昧經》逾一個月。同年九月再於香港佛學會講《大方廣圓覺經》,十二月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大方廣獅子吼經》。

1934年,顯慈法師再應香港佛學會的邀請來港,在利園宣講《六祖壇經》。1935年春,顯慈法師決定振錫香港,在新界屯門青山築建荷石軒,宣講《金剛經》、《圓覺經》、《阿彌陀經》、《大乘起信論》等諸經。即使在戰時香港淪陷期間,顯慈法師仍留在港,在戰火中不畏危險,以法不可滅,遊走各道場講經弘法,穩定人心,是捨身為人的菩薩行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顯慈法師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法師於大嶼山蓮池寺及鹿湖竹園講《金剛經》,又應長明精舍、法雲蘭若、東蓮覺苑、正覺蓮社、般若精舍、志蓮淨苑等道場邀請,宣講諸經。除弘揚天台宗外,對淨土法門,提倡亦力,發明九音念佛,有利於初學合眾意念專一。

1947年,顯慈法師出讓荷石軒,赴上海出資印經。1948年秋,回上海應佛教淨業社講經。1949年夏回港,在黃大仙置荷石小隱,重修大嶼山蓮花臺作道場,選拔六名青年僧人住山,授以佛法。在各道場弘法。

顯慈法師與志蓮淨苑因緣深厚,1951年至1953年間,屢應於該處弘法。1951年2月20日主持志蓮淨苑擴建開幕典禮。1954年宣講《楞嚴經》、《入法界體性經》,以天台教義講《妙法蓮華經・十如是》,運用天台宗五重玄義講解《佛說阿彌陀經》,可見法師將天台教義與淨土思想融合。1953年,顯慈法師最後一次說法也是在志蓮淨苑,宣講《楞嚴經》全部。1955年八月初五,顯慈法師示寂,世壽六十七,戒臘三十六,其舍利奉安於志蓮淨苑普同塔。

志蓮淨苑的山門仍掛著顯慈法師題的對聯(圖:鄭運蘭)

顯慈法師著作

顯慈法師著作甚多,1977年,香港佛經流通處將顯慈法師之《楞嚴經易解疏》十卷、《圓覺經釋要》五卷、《金剛經真實義》二卷、《心經要解》、《心經研綖珠解》、《偈語略記》、《顯公偈語遺墨合刊》集刊成《顯慈大師法彙》出版。

顯慈法師於1951至1953年間在志蓮淨苑講經之口述,由日後成為當家師的繼航及瑞融兩位法師筆錄,再由顯慈法師俗家弟子李曉成謄寫。2017年,志蓮淨苑集成諸經講義,彙編成上、下二册《顯慈法師諸經口義法集》,合刊流通,反映顯慈法師對香港佛教影響至今。

顯慈法師弘法的文學手法

顯慈法師的文學手法體現在其善用比喻及生動活潑手法,有諦閑法師的弘法風格。例如回答參禪問題,以敲門石比喻參話頭,生動真切:

「古德以念佛是誰?譬如敲門石子,門若未啟,則石子萬不可棄也。若夫已入門也,則耳目可新也,大路可前也。」

敲門石又稱敲門磚,歷代文人愛用作為比喻求功名的工具,一旦得到功名,就猶如打開了門,磚即無用。顯慈法師以敲門石比喻修行人的五蘊身,悟道前仍要善用及依靠色身作修行。

以過關斬將比喻精進,鼓勵學人,靜坐時精進不懈,猶如過關斬將,必至悟道:

「然雖未悟,但得依此向前,終必斬關落鎖,直擣賊巢,盡滅醜類。」

以生動的比喻闡述靜坐時要緊抱疑團,猶如母鷄孵卵,栩栩傳神:

「尤貴緊抱疑團,如鷄孵卵,他日疑團頓破,親見本來。」

又以動物比作眾生迷惑造業,五根攀緣五欲,習染流轉:

「譬如狗好聚落,鹿好山澤,魚好池沼,蛇好穴居,猿好深林。五根亦爾, 眼貪色澤,明眸皓齒,素頸丹脣,紅黃朱紫,諸珍寶物。耳貪音響,嬌聲軟語,媚說妖詞,絲竹管絃,釵釧環珮。鼻貪香氣,蘭麝氛氲,馨香酷烈。以及男女身分等,舌貪滋味,肥濃甘旨,海錯山真珍,腐臭新鮮,甜酸苦辣。身貪觸塵,溫暖細滑,輕妙柔軟,以及名衣上服等。曾不知五欲過患,劇於怨賊,稍是貪戀,使人狂醉。」

顯慈法師的開示,語調輕鬆及引用典故,在回覆楊君武居士信中,用幽默口語回答參禪要點:

「切忌今日四也,明日三也;貧賤戚戚也,富貴汲汲也。」

首兩句是借用了《紅樓夢》第六十七回「丟三落四」成語,來訓勉學佛人切忌懈怠散亂忘失,看似簡單的口語化的開示,其實巧妙地暗藏八正道的義理。末兩句引用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來訓緬學佛人要淡泊名利以名志。

總結

顯慈法師一生以弘法為己任,入滅前曾說:「吾之作品,他日自當大行於世,普利有緣。」謹以此文,誌師遺願。

參考文獻

《香海佛化刊》第五期,1933年。

高永霄:《香港佛教源流》,蛓《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志蓮淨苑文化部:《顯慈法師諸經口義法集》,2017年。

朱封鰲:《天台史跡考察與典籍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