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也不例外,看到大哥哥來護持禪修營。青少年的他性格內向,說話聲量低沉,青澀的臉孔總帶著腼腆的笑容。四年前第一次看見他,當時他還在求學,記得那時問他,畢業以後想往哪方面發展?他說希望到父親的公司上班,這樣他就能在每年的十二月份,請假來護持禪修營。讚歎他的發心,而非一般的順理成章的子承父業。他是廚房的好幫手,年輕力壯,一些比較粗重的搬搬抬抬,都仰賴他來完成。同時,他也是隨廚房大嬸而來的孫兒的大玩伴。有他相陪,孩子們不愁寂寞,幾天下來,看著他與孩子們不時在田野中追逐著放風箏,也可見他以一枝斷了繩的羽球拍與孩子們交手,玩得不欲樂乎。
在《雜阿含經》的第1357經中,提到有一次舍利弗到製作瓦器的瓦師處,希望能為生病的弟子化緣一個瓦缽。而這個瓦師生性吝嗇,但又覬覦布施的功德果報,逐詢問舍利弗說:「云何得名勝?而不施一錢。云何勝實德?於財無所減。」有甚麼辦法,能得到布施的名聲及功德,但卻又不會因為布施而減損自己的財物呢?
舍利弗如實的以偈頌回答說:「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如是等施與,於財不損減,是則有名譽,而不捨一錢,實德名稱流,於財無所減。」布施的資具,有時會因為緣故,而不為對方受用,但因為發心、動機純淨的布施,同樣可以獲得功德與好名聲,而又於自己的錢財沒有損減。
已被貪慳煩惱熏心的瓦師聽了舍利弗的講解,內心盤算該如何布施舍利弗,而又能避免財物流失。瓦師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於是他對舍利弗說,我今天想要布施你瓦器,但你必須一次過帶走一百個瓦器,一個都不能少,不然一個都不許帶走。瓦師算準舍利弗不會接受一百個瓦器的供養,自己也能達到不花費分毫,而能得到布施之名聲與功德。最終,舍利弗只好靜默的離開瓦師的房舍。
上文的大哥哥不只連續四年,風雨不改護持禪營,也規劃好自己未來能繼續這樣的善行,發心動機皆是良善,當然功德名聲會常相伴其左右。反而慳吝的瓦師,經過一番精打細算,以為自己已得布施之功德名聲,而於自己的財物亦不會減損,殊不知發心動機不正確,不只無法獲得功德名聲,還錯失了因布施而得生天的機會。
布施乃修學佛法基本之自他兩利善行,於外能幫助他人解除憂苦,於己可減低對物欲的過分追求。經中言:「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盡自己之力,自他互助,走上學佛修行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