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大嬸

一日,A師父乘小巴外出,途中見一位阿婆一手持著拐杖,一手拉著購物車子在路旁等車。阿婆約六七十歲,背微駝,明顯中過風,不明白為甚麼家人讓她獨自外出,多危險啊!小巴停在她面前,她卻躊躇半天無法跨步上車,A師父見狀馬上過去扶她。

「多謝啊,大嬸,多謝。」阿婆連聲道謝。

A師父一臉迷茫:「『大嬸』?我哪裏像『大嬸』?」

我們聽了都笑翻肚,原來不只她有這樣的經歷。

有一段日子B師父住院了,手術後要觀察傷口和做物理治療,跟病房護士互動良好。B師父年紀較長,換上病人服後護士管她叫「阿伯」。

她笑眯眯說:「阿伯就阿伯,無所謂啦!」

出家人剃了頭現「丈夫」相,看上去實難辨出性別、年齡。70後的C師父去買車票,櫃台小姐望她一眼,問:「買小童票嗎?」

C師父心中嘀咕:我是矮小些,但也不致於像小孩吧?

見她不答話,小姐又問:「夠65歲嗎?有優惠。」

她更懵了,沒好氣地說:「大概還沒吧。」買過票,她始終沒搞懂小姐的意思。

在醫院做關懷工作,經常有人叫我「大師」或「師太」,我都讓他們叫「師父」就好。在佛教僧團裏只有德行深、戒臘長、職銜高的師父才被稱「大師」或「大和尚」;出家多年,在寺裏也從沒有聽過「師太」的用詞,大概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深入民心的緣故吧。

有人喊D師父「師姑」,她像觸了電似的馬上糾正:「不是師姑,是師父!」

「啊,是!你是師父,其他的是師姑!」對方說。

「出家人都叫『師父』。」

我跟D師父說笑,無論怎樣也有個「師」字。我乘地鐵時有小朋友朝著我看,不知是何方人士?身旁的媽媽教說:「叫姨姨啦。」乘飛機時更搞笑,空姐端來飯菜,問:「釋小姐嗎?」

現在我更明白為甚麼師父總是特別留意與大眾的互動。不管是住處或是中心大廈的管理員,師父都吩咐要好好對待,進出一定打招呼、問好、道謝;乘的士或用餐後要給貼士,感謝人家用心的服務;每逢星期三跑馬日盡量不出門,免得掃興。

有次,師父申請新護照時在表格的職業欄上寫了「僧人」二字,但領取時打開一看,「僧人」已被改為「尼姑」。報章上也不時看到以「尼姑」稱女出家人的,真希望有日這個用詞能更改過來。

在印度社會,「尼」指女眾,所以佛教僧團中受了具足戒的男眾稱「比丘」(巴利文,bhikkhu),女眾則稱「比丘尼 」(bhikkhuni)。中國社會每以成年未嫁的處女稱為「姑」,兩者併起就成了「尼姑」,只是現今僧團早已不用「尼姑」或「師姑」二詞,無論男女,但以「僧人」或「出家人」自居,人們可稱呼「法師」或「師父」。

很多時對於大眾不同的稱呼,我們都只是一笑置之,畢竟出家人在社會上屬極少數,大家未必了解僧團的規矩和操守。近年我們在醫院跟其他宗教團隊多了互動、溝通,從關懷工作和宗教信仰的視角了解彼此的價值觀、生死觀,大大增進了對彼此的認識和尊重。如要一改根深柢固的觀念和認知,必須由法師和居士們從身教和言教著手去做才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