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在瑜伽中覺知佛法

早在開始禪修以前,我已練習瑜伽。當時只想透過瑜伽鍛練,讓自己坐得安穩,以及能夠專注於呼吸和感覺,為日後的禪修做準備。漸漸地,瑜伽成為我進入禪定的通道。

最初教授瑜伽,我純粹想協助學生緩減肉體上的痛楚,那的確奏效,他們肩頸、背部和膝蓋的不適都獲得改善,當時我尚未了解到瑜伽的動作可以使人進入禪定狀態。直至近年,隨著在禪修營持續練習及教導瑜伽,我發現可以把佛法融入瑜伽教學。一邊教學,一邊實踐,佛法的觀點、教誨和指引,都成了瑜伽動作的內容。

佛法融入瑜伽

把佛法融入瑜伽的想法,是經過多番思考而有機地形成的:人做出各種行為,都是由個人的觀點、思想、意圖所帶動,為何瑜伽動作不可以?瑜伽的動作,與具意識的行住坐臥,為何不能同等觀之?倘若把瑜伽紓緩肉體不適的好處,進一步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推動大家練習,那又如何?

為了把瑜伽鍛練提升至內觀覺察和智慧增長的層次,動作的節奏需要減慢,每個姿勢停留的時間要不斷延長,給意識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每一個當下。此舉如同靜坐,讓人覺知身體的感受,體會情緒怎樣回應箇中經驗、意識如何抓緊這經驗,以及當下怎樣一呼一吸。安坐瑜伽蓆上,開始鍛練呼吸技巧,若從心靈角度對呼吸作深層次的探索,不僅能把呼吸控制得更好,當下縈繞身邊的人與事,都能隨入隨出。正式開始鍛練瑜伽前,先注意自己的身體、心靈意識和呼吸,你會明確知道身在何處、如何感應,從而摸索出對應當下外境,哪種練習、姿勢和呼吸是最合適的。

進行瑜伽動作期間,你會開啟身體內部的各個部位,從而專注呼吸的反應,體會到思想、感覺如何被改變或受到影響。人體保留了過去所有未經整理的瑣碎記憶、思想和感覺,透過開啟身體某些特定部位,便有機會把潛藏於意識覺知的舊憶翻出,繼而把不再適用的放下、流走。

現世上實踐佛法

融合佛法與瑜伽,可以用《四聖諦》作為療癒的範式:痛苦、疾患和不適是存在的,它們各有成因,都可以治療;藉練習深入意識的瑜伽,可以找到療癒的方法。練習瑜伽因而衍生出另一個目的:認清事物的實相,並嘗試修正或改善,移除所有不合意的或需要取締的東西。只要對導致痛苦的根源有所覺醒,便能夠循自己的方法破除各種障礙。過程中,覺察「內心對話」是必需的,進行瑜伽動作時,無論成功做到動作,抑或幾經掙扎才完成,內心絮絮叨叨的話語會不期然地浮現。你必須放下對動作姿勢的執著,要不然,做動作所花的力氣便會阻礙你感應內在歷程和聆聽內心對話,這些內在的話語可以讓人意識到哪些東西不再適合自己。

可見,動作本身並非最重要,反而進行動作的「意圖」與「專注」才是要點。瑜伽鍛練的意圖可以包含幾方面:訓練自我及協助他人解脫,抱持利己利他、讓人更自在的意圖,你更能體會每個形體動作根本的意識;強化對己對人的善意與慈悲心,以及深入的探索內在意識和身體;在排除外觀,以及自我、個人背景的偽裝下,更通透的觀察。

佛法能夠融入瑜伽動作,同樣可以融入現世生活。姑勿論安坐瑜伽蓆、打坐墊,甚而在現世上實踐,都要專注於事物的本相,懷抱解除和減少痛苦的意圖,並以加強善意和慈悲心作綱領。哪管行住坐臥的形態有別,它們同樣能在現世增強一己的力量,從而培養善心,提升智慧,活得自在。

原文:
http://www.buddhistdoor.net/features/form-and-content-integrating-dharma-and-yoga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