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旅程中,我們要分辨不少相似卻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譬如:
同理(Empathy)vs同情(Sympathy)
感受(Feelings)vs混合了想法的感受(Feelings mixed with thoughts)
以權力壓制(Power Over)vs與力量內在(Power with)
愛是感受(Love as a feeling)vs愛是需要( Love as a need)
近日在不同場合分享《親密關係》(工作坊或講座),寫新書又剛寫到這個主題;親密關係離不開愛,於是最近我常在思索愛是感受與愛是需要的區別。我的一位印度同學與我探索這個課題時,她分享了下面兩段對話,幫助我理解兩者的區別。
對話一
丈夫問:妳愛我嗎?
太太答:二十年來,我為你洗衣、做飯、打點家中一切,為你生兒育女……
二十年後,你為甚麼還問我愛不愛你?
對話二
丈夫說:我第一次遇見妳時,我的心「卜卜跳」。
太太說:我當時也感到很害羞。
丈夫說:是啊,我那時很緊張。
對話一描述的愛是「需要」,對話二描述的愛是「感受」。
關於「愛是感受」與「愛是需要」的分別,有一位朋友分享說,她在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前,她一直認為愛只是感受,她與伴侶間的相處是不允許有負面情緒存在的,每當有負面情緒時,她就認為他們之間的愛出現了問題,愛變質了、愛消失了,因為她認為如果有愛的話,感覺就應該是正面的。她因此會大大壓抑、迴避、隱藏自己的負面感受,非常害怕伴侶不高興,只要對方稍露不悅,就會尋方設法去令對方變得正面。感受是暫時性的,它是變化多端的,我們這一刻可能感到自在,下一刻可能就感到沮喪,再過一會也許感覺憤怒,壓抑、迴避、對抗感受是沒用的。不難想像,他們的關係變得疏離、冷漠,那位朋友更感到抑鬱和痛苦。
後來接觸了非暴力溝通,她看見愛還有另一個面向--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明白當愛得到滿足時,便會出現正面的感受;當愛沒得到滿足時,便會生起負面情緒(註:非暴力溝通對感受不去分正面或負面。這裏採用「正面」和「負面」只是方便描述)。知道愛是需要後,她就開始去思索可以做甚麼來滿足這個需要。將焦點放在如何去滿足需要時,她發現有她很多得多可行方法能滿足愛,或以送禮物,或說欣賞、感謝、鼓舞人心的話語,或用心陪伴,或給予服務與幫助,或拍拍肩膀、擁抱等等。她豁然開朗,原來自己很有自主權!日常生活中,將心思和注意力放到去滿足愛上,能力感增加了,關係親密了,世界美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