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淨,則心淨,身也淨

心、身、土的辯證關係

上文談到心、身、土的辯證關係,三者相依互存,故此從修心,或從修身,或從「修土」入手而求淨,基本上是一樣。彼此無分高下,反正殊途同歸。

修心者,主要是修定善,如習禪,修習「奢摩他」 (Samatha,止門)、「毘婆舍那」 (Vipassana,觀門),乃至入「三摩地」 (Samadhi,或譯作「三昧」,即正定)等,如《維摩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但我等凡夫心智羸弱,神識飛觴,恐怕連止息妄念的奢摩他也做不到,何求如登地菩薩能夠修心,證得三昧,見佛淨土?

所謂「修土」入手而求淨,即求生淨土,乃是一切淨土行者的目的。願生彌陀淨土是淨土宗的宗旨之一。但我等凡夫無始以來,垢障深重,怎能得見、得生、得入淨土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一段極精采的對答,云:「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秘訣是「由託佛願,以作強緣」,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五乘都靠此獨步單方,而且平等地一齊入此殊勝報土,彼此無異!

究竟我等凡夫「修土」,怎能令心淨,身也淨呢?且看兩位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和善導大師的解說。

何謂奢摩他 (止門)?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 此譯名乃不乖大意,於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奢摩他,不單止息妄念,而且止惡──貪瞋癡。這個解釋較圓滿,也是一般佛教「修心」行者應知的。然則,「修土」行者又怎能做到奢摩他呢?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 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為什麼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名號能止一切惡呢?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者,必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三惡道,即無貪瞋癡等惡因惡緣,心不作惡,故現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實已證得奢摩他。又由於淨土非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若有人生到極樂世界,自然止息身、口、意惡業。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故名「自然」,如魚懂游泳,鳥會飛翔,一切自然,不假造作。

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夠成就兩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一者大願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前者能夠為眾生除障消業,「止一切惡」,乃至「止身、口、意惡」,達至身、口、意三業清淨;後者則能夠令眾生不求二乘──聲聞、辟支佛,所謂「二乘種不生」,即不生二乘種性之心,一定生大乘菩提心,他日隨願力受生 (非業力受生) 到他方世界,普度眾生。

「如實」者,即真如實相,即真實也。以上三種「止」皆從阿彌陀佛清淨心生的如實功德 (真實功德) 力用,不是我等凡夫有漏心生的「不實功德」力用。這是淨土宗對奢摩他的理解,亦說明淨土宗是他力教,修土行者應知。

何謂毘婆舍那 (觀門)?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就一般佛教的理解而言:「譯毘婆舍那,曰觀。 但泛言觀,義亦未滿。 何以言之? 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

就淨土宗而言,毘婆舍那有兩個意義,云:「毘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三種莊嚴功德者,即彼佛國土莊嚴功德,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因為三種莊嚴的功德如實,所以觀佛或念佛修行者所得功德亦是如實,如善導大師稱「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具有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故得生者見阿彌陀佛,皆是「阿鞞跋致」,得不退轉,證無生忍,畢竟得證平等法身,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淨土宗常言「花開」,即得生,等於「見佛」,等於「無生忍」,證得三昧,平等一相,自然安住在「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的境界。

這是淨土宗對毘婆舍那的理解,亦說明持名念佛是他力教,修土行者應知。

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觀經》第九觀〈真身觀〉云:「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淨土宗對「念佛三昧」的理解也十分簡單。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解釋此經文時,云:「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此乃光攝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這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以光明名號的功德力用,攝化念佛眾生,見佛悟無生,如同證得三昧,名念佛三昧。

《觀經》又云:「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解釋此經文時,云:「從『行此三昧者』下至『何況憶念』以來,正明『比較顯勝,勸人奉行』,即有其四:(一) 明總標定善,以立三昧之名。」淨土宗立三昧之名,只為配合禪修 (淨心) 工夫而己,故此以上說奢摩他、毘婆舍那、三昧,都是以定善用語來作相似對比。

最基本的分別是:定善屬於觀行,包括觀佛,皆是自力,修諸功德而成就奢摩他、毘婆舍那、三昧等,而念佛屬於憶想、繫念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因「從如來如實功德生」,又「修行者亦得 (阿彌陀佛的) 如實功德」,「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皆是他力 (佛力──大願業力和善住持力) 而成就奢摩他、毘婆舍那、三昧等,佛法力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可知淨土法門是一個他力成就、他力救度的法門,有別於一般大乘菩薩教──自力修戒定慧、修諸功德,自力成就、他力解脫的法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