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篇報道,內容是蔡瀾先生憶述作家倪匡生前最後的時光。倪匡生命最後的日子是在醫院度過,當時的倪匡已經沒甚麽食慾,蔡瀾問他想吃甚麽?他都不説話,但蔡瀾知道倪匡最喜歡的食物是肥叉燒,便到不同的燒臘店買肥叉燒給倪匡試吃,剛開始買的幾家倪匡都搖頭,到最後在一家店買的肥叉燒,終於獲得倪匡大讚、吃的津津有味。看到這裏,頓時心裏奇怪:「作爲一位名作家,應該嘗盡珍饈百味,為甚麽在人生將盡時最想吃的是肥叉燒呢?」文章後段,蔡瀾道出倪匡喜歡肥叉燒的因由,原來倪匡剛從內地來香港,第一次吃叉燒飯便覺得是人間美味。看到蔡瀾的解釋,恍然大悟,倪匡對肥叉燒的喜愛,不單單是它的味道,更多的應該是他在香港,從寂寂無名經不斷努力而成為無人不識的名作家的回憶。
到醫院服務,和院友聊天的話題很多時候都會落在食物上。箇中原因也不難明白,醫院供應的病人餐以健康爲主,少油、少鹽不在話下,就是食材也要切的細一點,方便咀嚼。如果是糖尿病人或吞嚥困難的老人家,他們吃的糖尿餐及糊餐,味道及口感更是遜色。總而言之,在醫院吃到的病人餐肯定是比不上平日吃的家常小菜,所以談談食物也可以為院友解解饞。當問到院友最喜歡的食物,回答可是各色各樣,但總會有一個共通點:「不是甚麽山珍海味,而是一些平凡小吃」。「缽仔糕」、「雲吞麵」、「鹹魚蒸肉餅」⋯⋯每當和院友繼續細談,不難發現,他們口中最喜歡的美食總帶著一些美好的回憶!小時候和同學一起吃「缽仔糕」,寒風凜凜的晚上,在大排檔吃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麵」,「鹹魚肉餅」是媽媽的拿手小菜等等。
爸爸生前,我每個星期日都會到他家一起吃晚飯。為了這頓晚飯,爸媽每次都要忙上一整個下午,才三個人的晚餐,菜餚卻擺滿飯桌,看到滿桌的魚蝦、肉菜⋯⋯偶爾會嘟囔:「太多了!吃不完便浪費!」但每次爸爸總是說:「不會、不會,明天還可以吃呀!」聽到心裏一酸,慢慢也就不再提了。爸爸由於癌症動過手術,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一桌子的菜他其實也沒怎麼吃,只是一直在旁邊替我夾菜,眼睛不時望向我的碗,看白飯吃的差不多便接過去要替我添湯,看著他盛湯後雙手緊緊握著碗蹣跚地步出廚房,謹慎地放到我面前,我沒有幫忙,明白這時刻他是開心的。人生有它一定的時限,珍惜有限,為他多留點美好的回憶。
當年紀慢慢老去,感覺回憶越變得重要,每遇一事一物也能勾起美好的回憶是幸福的。作為子女的責任是要給父母留下美好的回憶,不需要刻意做甚麽,就是過年能回家和父母吃一頓團年飯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常言道要積福,我想除了積福,也要學習如何為他人和自己積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