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7月7日) 看到廖安麗女士的電視訪問,她提到自己創立了「身前行動」非牟利慈善團體,積極推動生命教育。頓時,小弟想在這方面分享己見。
無庸置疑,大多數人喜談生,忌談死,但我們必須打破談論死亡的禁忌。唯有對死亡有正確的了解,才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更懂得珍惜人生,真真正正活出生命的真義,擁抱豐盛的快樂人生。
佛家有這麼一個簡單,但意義深長的故事:
有位傷心的婦人不能接受獨生子已死的事實,還堅持帶著淚,緊抱著兒子到處求醫,最後求助於佛祖釋加牟尼。佛陀告訴她,若她能從沒有失去親人的家庭中拿到芥子葉,兒子就能得救。於是,這位母親努力不懈到處尋找,但每個家庭都曾有親人過世的傷心經驗,所以都不能給她芥子葉。
人人命中註定都要死,因為死亡不是無常,而是正常,沒有人可以避免死亡,亦沒有人有能力去改變死亡的事實。生命是生死相續、因果相續的不斷延續過程;實際上,生與死是一體的。
《聖經》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3:1,2) 的確,四季有時,萬物有序,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佛家強調人生無常,就是說人生時刻處於變化中,在生生不息的循環裏,人生禍福相倚,生與死是必然的,這乃是自然定律,沒有人能有解脫之道。死亡根本是生命的一部份,生與死對每個人絕對是公平的。
道家倡導「不以死累心」,意即不因「死」而累「心」,值得牢記於心。
人生這旅程或長或短,自己基本上沒能力決定,但其品質是我們自己有能力決定的,關鍵在於珍惜每日每時,感恩每人每事,要疼惜自己,關懷生命,活出意義來,也關心別人、關心大自然。畢竟,人生是愛的體驗和傳播。
此外,因為有計劃,所以生命沒有遺憾!
未雨綢繆,預先做好準備,可省卻許多麻煩,正所謂「與其明日爭論不休,不如今日妥善安排」。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事,何不將自己的人生「畢業禮」預先妥當安排,好待屆時安心地離開呢?這是一種不單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同時也是對家人負責的行為。尤其是香港人,實在迫切需要接受生死教育,「死無葬身之地」固然令人沮喪,造成後人為爭產反目成仇更加悲哀。愛你自己,愛你的家人,我們有必要理解生死教育,做好計劃,以坦然的心態接受死亡的現實。
縱使笑對生死,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得到,但起碼能喜談生,也喜談死。當社會大眾不再害怕談論時,我們便更容易探究人生的真相、更有能力面對死亡。這樣,才能活出生命的光采,死而不亡,即是身體枯謝而精神長存,短暫的人生亦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