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的本性──秋吉尼瑪仁波切開示

理論上,我們都知道佛法不是一種純學說,也不是純粹用在坐蒲團上的功夫。在匆促的生活裡,我們都很容易的忘記:無時無刻,修行乃是和自心功德緊緊地扣在一起。所有層次的修行者,都可以藉著我們本具的五種功德來自利利他。這五種本具功德是:(1)知足(2)隨喜(3)寬恕( 4)善心 (5)念住/正念。

我們自性本善。佛陀曾這樣的形容:所有眾生都是遭蒙蔽了的佛陀;待障礙被清除後,他們就成了真正的佛陀。不單是人,一切有情的本性都是無有造作的真如本地。這是本然,清淨與圓滿的自性。我們本來就具足愛護及體恤他人的本能;這些根本不是經過教育而得來的成果。修學佛法純粹是為了開顯與長養本來具足的功德。此乃我等的任務和責任。

在佛教的法門裡,慈與悲是兩種能夠愛護他人的功德。我們以培養廣大之無緣慈悲為目的。當它發展至究竟,那種能照見人無我的智慧就叫“人無我智”。

1. 知足

這裡有許多傳統的善巧來無限度地發展慈心,悲心及正見。不單是對修行人而言,’知足’也是所有眾人的一種珍貴資糧。 ‘不知足’摧毀每一個想得到快樂與安好的機會;然而,只要有一念的滿足,在那一刻裡,真實的快樂就降臨了。從今天起,不管怎麼樣,珍惜你擁有的一切:家居的舒適,因享有而生起的適意和密友的好處等等。快樂早已存在,而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它。

我們常常揣測什麼可以令我們得到快樂。我們看到本身尚未擁有的地方或東西,往往會這麼想:我就快擁有它,我正準備擁有它,我能得到它,我根本還未能擁有它。只要離開圓成還有段距離,我們就無法滿足。當我們不能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時,我們就不快樂起來。當我們擁有它,而它卻又無法滿足我們之際,我們還是不快樂。令人覺得滑稽的是:儘管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事物,若它不合我意,我依然不能快樂起來。畢竟,東西還是別人的好。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沒有痛苦。我們也明白:人有飢餓,也有一大堆其他的困苦,人也可能感覺到極冷和極熱。然而誰擁有真正的快樂呢?我們必須認真的去分析,去看看那些擁有名譽,權勢與財富的人是否快樂,再看看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是否真的一點也不快樂。當我們這樣深入地剖析下去,就不難發現快樂並不依賴外物,而是精神。基於這個理由,那些真正快樂的人就是那些懂得知足之道的人。任何時候,我們能夠知足,就能心滿意足。佛法乃是種常理。

某個層面上,這個非常簡單;我們都在尋找快樂。然而,我們如何才能夠不費周章而得到快樂呢?在任何時候,若我們能珍惜現前所擁有的,我們就快樂起來。這個方法是種智巧。我們可能只過著簡單的生活,然而我們可以這樣的去看待:這朵花真美,這水真好。如果過於吹毛求疵,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麼沒有什麼可以是完美的了。我們要學習如何知足,這樣才能讓我們所擁有的都變得珍貴,真實和美麗起來。否則,我們只是追尋著一個又一個的海市蜃樓。

2. 隨喜

第二種功(美)德是‘隨喜’。我們的善根被煩惱所蒙蔽。而佛說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其中有兩種最不為人所覺察而又最常惹禍的乃是’我慢’與’妒嫉’。妒嫉是我們最大和最不要得的精神苦痛。若他人的生活比我們好,我們就嫉妒,憤怒和失望。這讓我們變得不安穩起來;我們食不知味,難以入眠,血壓上漲。 ‘隨喜’是對治這個毫無利益可言的自我虐待之第二種明智對策。它讓我們在精神上分享他人的快樂。請問還有什麼比這個還更容易獲取快樂的嗎?

3. 寬恕

第三種功德是‘寬恕’。這也是十分重要的。當遭遇與某人不和時,即使當時我們持有愛心,心底里清楚的知道原諒他人是最佳的方法,但,心的另端卻冒出另一個念頭“不!不須原諒他。你是對的,你根本沒錯”。傲慢心就有如此的力量。寬恕的行為雖然有益身心, 真善美, 然而, 我慢心總不斷的阻止我們原諒他人。

寬恕與道歉雖能完全修補破裂的關係,但在未付諸行動前,​​應選擇適宜的時機,否則,情況未必會改善。在溝通的過程中,說話的聲調要柔和謹慎,態度應謙虛客氣。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一個也不能少。倘若我們能夠打從心裡真誠的表達歉意, 就可,時時平安, 相互理解, 並獲得人們的尊敬.

4. 善心

在五種功德當中,第四的’善心’, 是最為重要的。如一般事件,我們一定要省察釐清何謂真正的幸福, 直到我們清楚的明了短暫與長遠幸福的真正義意。快樂與幸福不僅來自擁有慈悲心,它也包括了正知見所成的智慧。當一個人徹底了知洞悉一切真理實相,那就是無上覺醒的佛。相反的,貪,嗔,痴,卻是生起一切煩惱的根源。

我所說的「正見」,指的是了知事物的本性,事物存有的根本體性。這個智慧與我們如何體驗事物有關。在我們面前顯現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真實,但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因緣所生法的影像,事物自身沒有絲毫的真實性。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有而自性空的。所以呢,我們應該學習內、外兩種十二因緣,那麼,我們會發現心的根本重要性,一切皆依於心。我們所經驗到,感覺到和認識到的一切,都依於心,是心在經驗、觀察、知曉。

為何佛說一切眾生都是迷惑的?難道眾生真的被迷惑所困?還是佛誤解了眾生。我們應該好好的研討這個疑問,無疑的其中一方被誤解了。佛也曾說:‘請別相信我的片面之詞’。如果佛所傳授的法有任何不正確之處我們應該糾正它。在學佛的過程中,佛也允許我們審查法的真實性並理清一切疑問。

舉個例子:佛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卻本能的覺得事物是真實的,恆常的。如果我們好好的去觀察,就會發現事物與我們本來的想像不一樣。佛陀真的在挑戰我們,他說我們還不曾仔細的觀察,還不曾質疑自己固有的看法,要不然,我們就會發現事物不真的如它們的表像一樣。事物一剎那一剎那,一次又一次的依因緣重新聚合而成。當我們開始小心的觀察事物,解析事物時,會發現它們都是由越析越小的部分組成:分子,原子,越分越多的微小粒子。如果有人用這種方式去探索,就會發現即使是原子也並不真的存在。

龍樹大師在中論頌中說,因為已經生成的事物不可得,未生的事物也就不可得。他還說輪轉只是我們的思維,如果能夠無念,就是真正的解脫。我們都知道心靈修行有多種方法,比如:禪修,觀想及持誦咒語。然而我們必須理解這些方法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改進自性,讓我們本具的善心一一顯示及展開。從聞,思與禪修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將發現無造作的本然境界。在這三個修行過程中,唯有禪修最為重要。

5. 正念

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修行。生起 ‘正念’是開發善心的第一步,讓心逐漸平靜,清明。這是我們每一天, 在任何時刻, 場所, 情形之下都可練習的。在每一片刻學習生起正念。清楚在還沒生起之前, 在運作時, 及之後,自己的一切言行, 念頭, 舉止。

禪修法門有很多種類,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1)有所住, 有相的(2)無所住, 無相的這也是禪修法門中最甚深圓滿真實的修行。雖然心的本性乃是自然空性,超越一切心識的造作也無須費力,但,我們總是習慣於造作與有像。習氣也難使心安住於非思量的覺照中。我們必須認證心的本來面目, 那是十分重要的。透過聞,思我們精通佛法,通過內省我們確實佛法的真理並且生起信心。雖然在學習思與修的過程中我們須下一番功夫,但那是必要和不可缺少的修學。

想要親見無為真如的本性,必須具備兩個不容易獲取卻非常有利的要素。第一個要素是 無量的大慈與大悲。當強大,幾乎無法抗拒的愛心與不移的悲心生起時,在剎那間我們可利用那一刻去認證空性。第二個要素是對空性生起真誠地虔心與不移的清淨心。一旦持有如此的虔淨心,打從心中也自然生起一股清淨的敬仰心,尊敬認證空性並傳授空性教法的上師。同時也真正感念與賞識任何依法的修行人。

簡略的說,真正的修行是盡一切所能去度化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 增長悲智,並且開發眾生認證心的俱生本來面目。與此同時, 也把痛苦的因-貪, 嗔, 痴一一拔除。這就是所謂的“善心”。慈心和悲心是可以被開展到無限,真實和對朋友,敵人和陌生人毫不起分別心。我們必須繼續努力直到我們清除慈心與悲心上最微細的障礙為止。只有當我們的慈心與悲心變得無邊無際,它們才能任運生起。

坦白而言, 想要認證毫無造作之真如-等如諸佛覺地的本性,就必須將慈心,悲心,誠信與淨見合而為一。除此, 別無選擇.此外, 對無益的世俗追求也必須厭離。真正要出離的對像其實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的貪, 嗔,痴。

同時,從無條件的本然覺照中生起的毅力心是不造作任運及歡喜的。我們應該生起如此歡喜的毅力心。這和一般的敬仰,乞救或渴望心有所不同。當我們對空性的理解變得更強更深時,信心也一一地展開。在認證心的如實本然面目(空性)後,繼續地修練,自在的慈悲將開始任運綻放。打從你內心甚深的純淨慈悲心, 在無法抵抗下將自然的散發。

在尚未覺知這個本來面目前,我們是如斯狂野,時時刻刻製造痛苦。然而,透過不斷地修習,我們照見在這一切的背後乃有一個無為的本性。接著,我們開始覺察到每一個私慾與煩惱也逐漸轉薄和自趨解脫。一旦痛苦與焦灼消失後,我們的妄心也大幅度的消退。之後,我們開始真正體會一切眾生的苦痛。你可能自問:“我能如何幫助他們呢?如果不助他們一臂之力,又有誰會呢? ”此刻的你已被真實的大​​悲心所征服,而那虔誠與不動的虔信心也在心中開始生起。這就是無退轉或永不動搖的自信心。

實信是從見性口訣的信任開始。一旦你體驗心的如實本然面目,你將具足信心。對一指人心的法門與傳授此法門的上師也生起同等的信念與敬仰,你將感激他、她的指導以及整個法門的傳承。這就是真實不虛的虔誠心。當自在的慈悲心與堅定的虔誠心結合下,你的修行將很快的越長越深,臻至不動搖的境界中,這時,我們的修行就到了不可動搖的地步,好像一陣大風讓堆滿木材的熊熊大火燒得越高越猛。

阿底峽大師思考過:「真正的學問指的是什麼?」他的結論是:真正的智慧是了知無我。真正的戒行是降伏了自己的心,軟化了自己的心,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再加上真正的關懷,能保持覺照,直心誠摯,那就是真的戒行。阿底峽還指出,最高的善,是對他人的幸福和利益有深切的關懷,而修行成功或成就的徵兆,不是能預知未來或者有神通,而是少有自私的情緒。這幾段文字看起來很簡單,卻很深刻,如果你誠心信受奉行,一定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