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善用別境心所修忍辱

希望各位可以善用「心所」的觀念提升自己的修養,以安頓人生(圖:Pixabay)。
希望各位可以善用「心所」的觀念提升自己的修養,以安頓人生(圖:Pixabay)。

近日發生的連串暴力事件,令筆者深感遺憾,故藉此機會略談忍辱波羅蜜多。忍辱是六波羅蜜多之一,意思是安忍、忍耐。波羅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意思解作到彼岸。六波羅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大乘佛教把人生的痛苦和不圓滿喻為此岸,把清淨、沒有煩惱的涅槃喻為彼岸,故此這六種波羅蜜多以菩提心為因,修六度萬行,又以四攝法接引眾生,共同趣向圓滿佛果的彼岸。

人生有不同的順逆境,卻總是苦多樂少,如果我們不好好培育忍辱的功夫,遇到芝麻綠豆的小事也會讓我們生氣,

讓我們煩惱。稍一不慎,更可能因瞋心大發而做出欺侮他人、傷人性命之事。從原始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的重要性。如《南傳法句經》中云:「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諍論自息。」又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由此可見,對治瞋恚的最佳良藥就是修習忍辱。以下筆者欲從唯識學的別境心所,略談修習忍辱的方法。

按唯識義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共有五十一種,稱為「五十一心所」。這五十一心所可以歸納為六種,包括五個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六個根本煩惱心所、二十個隨煩惱心所以及四個不定心所。其中別境心所是指欲、勝解、念、定、慧。首先,欲心所就是希望、希冀的意思。為甚麼要希冀忍辱波羅蜜多呢?除了對治瞋恚,使心安住外,更重要的是忍辱可以積集菩提的資糧,如《維摩詰經》中云:「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又以《優婆塞戒經》中所言:「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由此可見,忍辱波羅蜜多有殊勝的功德利益,更是成佛之因,故應希冀。

其次,第二個別境心所名為「勝解」,意思是於所緣境有正確了解,而無所猶豫,決定確信之意。從勝解心所,我們應當如實理解忍辱波羅蜜多的意思和應用,不能有疑惑之處。舉例:我們不能錯誤以為忍辱只是暫時忍受下來,然後忍辱負重,逆境求存,一旦時機成熟,再報仇雪恨。又或者錯誤理解忍辱就是吞聲忍氣,做個軟弱無能的人。這都是未能正確勝解忍辱波羅蜜多的意義和內涵。

第三個別境心所是念心所,「念」是記憶的意思,凡是感官接觸過的對境,或思惟過的義理,這種記憶作用就稱為「念」。筆者常聽聞身邊朋友言,佛法道理甚好,不過知易行難,每當遇到挫折或受到他人譏諷之時,總會無明火起,大發脾氣,結果不能夠平心靜氣處事。這說明忍辱的力量不及瞋恚的力量,我們可以從念心所著手加強。例如:受了瑜伽菩薩戒的佛子應多讀關於障忍度的經句,如理思惟忍辱的意義和功德利益;未受菩薩戒的可以早晚讀誦《南傳法句經》「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諍論自息。」透過反覆的讀誦和憶念,於識田中不斷薰習,加強忍辱力量,即使未能完全降伏瞋恚,相信日子一久必然會有所轉變。

第四個別境心所是定心所,這是正定的意思,能令心專注凝聚,而不散亂。定心所與禪波羅蜜多關係最為密切,但是我們也可以善用定心所加強忍辱的力量。一般情況下,所謂難忍、瞋怒之的事,其實都源於「自尊心」受損,或被打擊繼而動怒。佛法稱之為「我執」之根本煩惱。雖然現階段我們無法一下子斷除我執,但可以嘗試每日靜坐15至30分鐘,從安穩的心境中思惟緣起的事理,例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現今所遭受的苦惱是我先前所作之業報,故今應當坦然面對和接受。

最後一個別境心所是慧心所,「慧」即智慧,是明白抉擇、思考推度的意思。這個慧心所十分重要,如果在所知的事物中,錯誤思惟,或與「惡見」(根本煩惱之一)相應,顛倒抉擇則成邪慧。譬如:面對生理上的痛苦,如患有病痛,應該求醫治療,而不是堅忍苦痛而不問醫;反之,若經醫生診治後,服藥期間或會病情反覆,或需經過一段時日方可痊癒,在此期間就需要忍辱,怨天尤人不會促進病情康復,反而加重心理上的壓力,拖延病情。因此,我們必須對忍辱波羅蜜要如理思惟,分别是非、對錯、邪正,然後在不同情況下,作出明確抉擇,這可以從「聞、思、修」著手,例如多聽聞經教、多思惟經教義理、於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和實踐佛法義理。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佛陀教導我們要安忍一切生理或心理上的苦憂,要如實理解忍辱精神,以平靜的心境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同時希望各位可以善用「心所」的觀念提升自己的修養,以安頓人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