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智慧

其實跨代的合作和跨國、跨界別、跨文化或跨宗教的合作亦很類似。一行禪師教導的愛語和深度聆聽會是一個重要的修習(圖:網上圖片)。
其實跨代的合作和跨國、跨界別、跨文化或跨宗教的合作亦很類似。一行禪師教導的愛語和深度聆聽會是一個重要的修習(圖:網上圖片)。

新一年在港大為本科生新開一科佛學與經濟,其中最享受的環節是閲讀同學每一課的小提問,從中可以了解他們對課堂內容能否如預期吸收,又或者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課程以四聖諦作為了解和解決問題的藍本:由苦應知、集應斷、到滅應證、道應修的角度去探索現今市場經濟的問題和佛法對解決這些問題的貢獻。在談到苦時,不少同學的回應是世界有何苦?如果苦由貪愛而生,那沒有追求的人生又有何意義?進步又從何而來呢?

筆者年輕時亦和同學的想法相近,隨著成長,慢慢發覺緣起法的不可思議:因為緣起,所以無常,由無常而見苦,由苦見空,見無有自主的我。雖然無常、苦、空、無我的理論可以紙上談兵,但在生活上要真正面對的時候卻是處處修行。當因緣未成熟時,甚至是逆緣比順緣強的時候,我們能否安心忍耐、沉得住氣?當因緣散滅時,我們又能否安然等待新的因緣成熟呢?

隨著大家工作的年期越長,晚輩和長輩的合作機會便日益增多,但溝通的困難和衝突亦在所難免。晚輩可能覺得長輩不夠進取或者太多顧慮,長輩可能覺得晚輩太過激進或者不夠深思熟慮。跨代的合作關係應該如何處理?

其實跨代的合作和跨國、跨界別、跨文化或跨宗教的合作亦很類似。一行禪師教導的愛語和深度聆聽會是一個重要的修習。因為如果大家不覺得被聽見,便會覺得不受尊重。當覺得不受尊重就更要加強自我的保護、防衞和對抗,有理説不清,百詞莫辯了。最困難的是當大家由合作演變成對抗,伙伴當不成反而變成怨家了!

深度聆聽的一個重點是放開對我的執著,虛心去接納和聆聽,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通過日久去見人心。如果科技令時間和距離拉近,那剩下的障礙不再是物質上而是心理上。不久的將來,科技會讓不同的語言能直接翻譯。但在科技未能幫助不同文化、宗教、界别「翻譯」前,能夠連接不同界别的橋樑將會是炙手可熱的領域。正如流行的金融加科技成為Fintech,監管加科技成為Regtech,禪加科技成就了iphone。芝加哥大學的校訓的中文可譯為「益智厚生」,意思是「提升知識,以充實人生」(拉丁文原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英譯: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 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 芝加哥本科生用多於三分之一時間修讀跨學科的核心課程(Common Core),同學要涉獵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等各方面。 

明白緣起的變異不應令人悲觀,因為緣起令我們更珍惜當下,而未來只要條件具足,則一切皆有可能。同樣地,知識不應令我們思想更狹窄,而是讓我們更了解其他人的處境。最近歐洲安排年青人和長者共聚一處,又或者是早前講述退休後重返職場的見習生電影The Intern,讓跨代有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正如香港某大銀行近年亦租用共用辦公室,把負責同一項目的不同部門在短期內安排在同一地點工作,效果令人喜出望外。這些都是跨代跨界合作和而不同的協同效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