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身口意業 藉懺悔滅除業障──懺法之探討

離苦得樂是眾生共同的願心。苦包括生老病死及現世種種不如意之苦,到生命完結後要受輪迴之苦;樂則包括現世的福樂,得生人天,得生淨土,或得享涅槃之樂。不同的眾生對離苦得樂會有不同的定義,但離苦得樂這個願心卻並無二致。

佛教認爲苦是惡業的果,而樂是善業的果,要離苦得樂,先要滅惡生善。明白了這個道理,又願意奉行的話,便應該停止造惡,開始修善,同時要滅罪增福。但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當因緣匯聚的時候,惡果便會現前,而且佛教的業報理論認為善惡業不可以互相抵消,所以單憑造善業不能消滅惡業;那麼在惡果未出現之前,已經造作的惡業又是否可以清除呢?

現今的佛教徒一般都是步入中年才開始信佛,前半生所造的惡業應該不少,更不用說過去多生多世所造的惡業了。人到中年才信佛的,應該明白到滅惡生善的迫切性,因爲不管我們的目標是現生的願求,乃至得生人天善道、得生淨土、斷絕輪迴,首先都必須要滅除惡業、清理業障,而通過懺悔坦然承認自己的過失,並生起悔過、愧疚的感覺,就是一個最有效的滅除惡業、清除業障的方法。

業障就是對快樂的障礙

所謂「障」,就是對離苦得樂,對成佛的障礙,《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說障有三種:

  1. 惑障:即煩惱障。「諸衆生由貪瞋癡等惑,根性昏鈍,障蔽正道。」
  2. 業障:「諸眾生由貪瞋癡等惑,於諸善法不能勸行,而隨身口意造作惡業,障蔽正道。」
  3. 報障:即果報。「諸眾生由煩惱惑業爲因,而感地獄畜生餓鬼諸趣之報,不聞正道。」

當眾生被貪瞋癡所迷,便沒有時間與心力去造善業,反而藉身口意三業造種種惡,惡因自然招致惡果,與離苦得樂的目標背道而馳,這就是業障。

藉懺悔滅除業障

人在造罪時,與眾生產生了惡性的互動,通過佛教的懺法,我們祈求眾生原諒,便可以處理與眾生的惡性互動。同時,因爲人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在識田中留下種子,在施行懺法的過程中,應該做到運心懺悔,藉懺悔而離執著,不再提供養份給惡種子,種子便沒有滋長的因緣。如果能在懺法中觀到罪性空,便能令惡種子消滅,將識田的種子連根拔起,能達到這三個目的才算是滅除業障。

《成唯識論》卷二指出種子識有六個特點:

  1. 刹那滅:種子才生即滅,持續不斷的更換,所以宇宙也進化不息。種子並非常住不變,而是刹那滅,如能滅除種子的因,即是無明,業種子便滅。
  2. 果俱有:種子的作用發生時,種子的形相才成立。
  3. 恒隨轉:種子可以生種子,直到解脫成佛為止。
  4. 性決定:善種子必然生善果,惡種子必然生惡果。
  5. 待眾緣:種子單獨不能發生現行,還要依待其他的緣。不給種子提供養份,種子便不會發生作用。
  6. 引自果:色法的種子還生色法的果,心法的種子還生心法的果。

因爲業種有這些特點,所以如果不給業種提供養份,業種便不能生長和發生作用。同時,業種並非常住不變,而是可以被消滅的,故此可以通過懺悔滅除業種。

以《金剛經》爲例,經中說若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往生造了一些應該下三惡道的罪業,在今世因爲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緣故,卻被人輕賤,即是處理了與眾生過去的不良互動,罪業便消滅了。同時,學佛人若能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是處理了無明與我執,與空性一體,便能滅除業種子。因爲業種子有這些特點,如果運用適當的方法消滅業因,業種子亦消滅。

現代佛弟子要懺悔,參加禮懺法會便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爲在法會中,人會受到共修的氛圍所影響而外肅形儀,最理想是能藉環境的協助而做到運心懺悔,能通過懺悔而離開執著,離貪瞋癡,生般若智才是有品質的懺悔。在禮懺的過程中,能起慚愧心,便能令惡種子離因緣,雖然種子仍存在識田中,但沒有因緣令種子滋長。如能在過程中做到離相,能觀到空性,便能消滅惡種子。

中土懺法的典型格局

懺法分爲作法懺、取相懺及無生懺三種。最低層次的是作法懺,就是在三寶面前發露懺悔,陳述罪過,輕罪可用;比較重的罪需要用取相懺才能懺除,就是懺到能見瑞相,例如見到花,見光或見佛菩薩摩頂,便是罪障消除之相;最高層次的是無生懺,能觀到無生之理,便能消除障礙中道之無明。由此可知懺悔是重要的修行方法,能滅惡生善,是往生善處,斷絕輪迴的必要原素。

中土懺法的典型格局可分四部分,而在此四部分中便涵蓋上述的三種懺法:

        1.  唱佛名、禮佛

佛菩薩在因地發下菩提大願,行菩薩道,積功累德,並將功德迴向他們的大願,我們在禮佛時,對佛菩薩生起欣仰心、尊敬心,和他的大願相應,便能長無量福。就如《阿含經》的「鹽喻」所指,當我們的福增加了,罪報的影響亦會相對減輕。

《大智度論》卷七指出: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禮佛時如能觀空性,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拔出煩惱因,得念佛三昧,即是與本體相應,斷無明,滅業種,故此能滅先世罪,因爲無業因,便無業力,故此亦無業果。

         2. 跪誦《皈依三寶文》

所有懺儀都有皈依三寶的部分,《修懺要旨》指出皈依三寶的作用:

「初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強受諸幻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徧至諸佛之前,一拜普銷無邊之罪⋯⋯次禮法時,深知諸佛所證果德,眾生所迷理心。一切行門無邊教道,離染清淨,能軌聖凡,稱此法門;三業致禮⋯⋯次禮僧時,即三乘賢聖也。雖是因位,已到真源。同佛無緣之慈,同佛不謀而應。我今三業致感聖眾四誓所熏,滅我罪根,生我樂果。」

至心皈依三寶便能回歸自性,能回歸自性便能拔除無明這個根本因,不再起貪瞋癡。無明滅,惡種子亦消滅。人最無明的地方是不知眾生有同一真性,繼而起人我分別心,造出貪、瞋、癡的身口意業,當我們皈依三寶,回歸自性,便能滅無明,徹底滅除造罪的根本因。

         3. 跪誦《懺悔文》

《慈悲水懺法》卷上指出眾生造罪的原因,而罪相可歸納爲三種障礙:

「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悟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是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

因爲此三障會障礙我們各種的現世乃至出世間的願求,所以在法會中,在三寶面前誠懇懺悔過去諸罪,生大怖畏,離開無明與執著,離貪瞋癡,藉此而能滅除惡業乃至惡種子。

         4. 發願迴向

我們造罪時令其他眾生受害,彼此結下了惡因緣,例如殺生吃肉,被殺的動物都會對我們心生怨懟。通過在法會中發願迴向,將善功德迴向冤親債主,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冤親債主的福增加了,並且在法會中得到佛法的開示,學懂放下,得以解脫輪迴,這樣彼此的冤仇亦得以冰釋,這是世間的立場。亡靈如能在法會中觀到罪性本空,他們在識田的業種亦同樣可以消滅,行菩薩道的佛弟子更應以慈悲心爲十方眾生禮佛懺悔,迴向十方眾生都能早日解脫輪迴。

懺悔後不再起造罪之念才是最重要

《集諸經禮懺儀》指出懺悔之相有三品:

「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可見佛經對懺悔的懇切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若懺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為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為下品。由此可知,懺悔之後不再起造罪之念才是最重要的。

如前所述,要做到運心懺悔才能滅除業障,那麽怎樣才能運心懺悔?《慈悲水懺法》卷上指出:

「欲滅三障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障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障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能起慚愧心,對惡業生大怖畏,厭離各種貪瞋癡的念頭、語言及行爲,不再造罪,不再提供因緣給惡種子,業種便沒有養份生長。能做到後四項:發菩提心、發願成佛度衆生,即是體察到眾生有同一真如佛性,能對眾生起平等的大悲心,又感念佛的恩德,願學習佛的慈悲,願成佛度衆生,從中能觀罪性空,與自性相應,便能將惡種子消滅。

《三時繫念》說﹕「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成實論》亦說在身口意三業中,以意業的力量最大,所以佛弟子在日常中應該多熏習,正如《那先比丘經》所説:「人家作惡日日自悔過。是故其過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歡喜。是故得福大。」學佛人應該每日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業,知道自己犯錯了,便應該生怖畏心,馬上懺悔,並且對這些惡業生厭離心,決心不再造惡,業種便沒有因緣滋長;如果能進一步做到離相、觀空,便能另徹底消滅業種。

編按: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去年底以「消業滅障的法門—懺法探討」為題,邀請法忍法師主講。法師慈悲,今特此撰文一篇,以利益讀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