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原來我們的思想、行為、語言,到處充滿「暴力」?──談正念家庭與非暴力溝通

5月20日,我和Dennis 接受香港電台《訴心事家庭》訪問,主題是正念家庭和非暴力溝通。節目主持人杜雯惠小姐期望我們從家庭中的暴力溝通說起,然後談非暴力溝通,接著再談正念家庭。生活中實在存有太多的暴力溝通吧,兩個小時的節目裏,我們還是在談暴力溝通。

不細心留意和體會,我們也許不認為自己的說話和行為「暴力」吧。但只要我們停下來,細心體察一下,就不難發現我們的說話、行為多麽容易傷人:譬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隨意的評價別人,或對人笑嘲熱諷,或分出我高你低的說教、道理、建議,或對他人的情緒感受的否定、壓抑,或拒絕他人不回應等等,都是忽視人的感受與需要的「暴力」行為。生活中,不難聽到一些有意或無心的說話一「死蠢」、「無鬼用」、「生舊叉燒好過生你」、「你真是陀衰家」、「咁你都做唔到」、「你算甚麼」⋯⋯那些讓人感到疏離、隔膜、冷漠、仇視、敵意的言辭,為我們的心靈情感帶來傷害的,都是屬於「暴力」行列。

上述所列舉的,我們也許容易覺察其「暴力」。然而,生活中存在很多出於好意的言語、行為,它們是「暴力」化身,能「殺人」於無形。我以小男孩跌倒的故事説起,有一個小男孩跑跑跳跳不小心跌倒而哭泣,他家中的一個客人立刻拿起一塊波板糖給他說:「不要哭,吃糖呀!」另一個客人也過來做鬼臉逗他笑。小男孩的父親謝絕了兩位客人的好意,因為他看到這些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暴力」──忽視小男孩的感受和需要!這兩個客人的行為背後在表達:感到痛苦時,有情緒表達是不好的,哭泣是不允許的,跌痛了哭是不好的……孩子受傷了,他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連結,他的情緒需要被覺察、被確認、被同理,忽視、否定孩子情緒,會讓孩子內心感到疏離、隔膜,失去內心的連結,埋下「暴力」種子。

記得有一次我親眼目睹一個幼稚園學生,他跟媽媽在火車站月台被一個智障青少年無理地追趕,小孩被嚇至大哭,媽媽自己也嚇得魂飛魄散。為了安撫孩子,媽媽不斷地說:「唔駛驚!唔駛驚!你是男仔嗎,要勇敢!唔好喊!你睇下,媽咪都無喊……」多少的生活場景中,當孩子受驚了,大人叫孩子「不要怕!」;當孩子難過了,大人叫孩子「不要難過!」;當孩子憤怒了,大人叫孩子「不要生氣!」;當孩子失敗了,大人叫孩子「別氣餒!」;當孩子有情绪哭了,大人叫小孩「不要哭,要冷靜!」⋯⋯這些說話、行為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與需要,失去內心的連結,是「暴力」!

非暴力溝通指出人們喜愛和擅長將各種人事物分類、貼標籤、評判,這些語言隱含論斷他人的暴力。此外,我們的話語裏,常常含有「應該」二字,「應該」對內,便容易產生自責,「應該」對外,便容易產生指責,「應該」兩字是暗含暴力的評價,它忽略了我們的感受與需求。此外,我們往往將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難受感覺,歸咎他人造成的,因此想譴責、懲罰他人,這樣的想法正是暴力的種子。[1]

凡此種種,我們不難看到我們的思想、行為、語言,到處充滿「暴力」。難怪兩小時的訪問都說不完暴力溝通。


[1] 參考資料:
http://kminor-mao.blogspot.com/2017/10/nonviolent-communication.html?m=1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bc%b5%e4%bb%95%e5%a8%9f-christine/" title="Posts by 張仕娟 Christine"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張仕娟 Christine</a>

「正念喜悅生活」創辦人、CNVC 國際非暴力溝通認證培訓師(香港首位)、NVC衝突教練及調解人、 資深正念導師,教授正念超過20年、著有《非暴力正念溝通 活出生命力量》、《梅村WakeUp女孩》等六本著作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