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必須從宏觀的歷史角度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大家都有看過《伊索寓言》吧,從許多文字記載來看,它誕生於二千多年前,是全世界第一本寓言故事集,也是西方文學的源頭。《伊索寓言》相傳為被釋放的古希臘奴隸伊索所著,故事大多以動物為喻,篇幅雖短,闡述的卻是人生大道理,諸如〈狼來了〉、〈龜兔賽跑〉、〈狐狸和烏鴉〉、〈狼和鶴〉、〈犬和影子〉等等,許多已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一天,狼的喉嚨被骨頭哽住了,便去找鶴,求她將長喙伸進自己的喉嚨,取出那塊骨頭。隨後,狼又補充了一句:「我會好好犒勞你的。」鶴按照狼的吩咐做了,很輕鬆地取出了那塊骨頭。狼熱情地感謝了她,然後轉身就走了。這時,鶴大喊道:「你說好的報酬呢?」「你說甚麼?」狼齜牙咧嘴地說,「你可以大肆宣傳自己的頭曾經伸到一隻狼的嘴巴裏,並且安全地拔出來了,這難道不就是給你的獎賞嗎?」
〈狼與鶴〉(The Wolf and the Crane)這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不要妄想要從忘恩負義的人身上得到任何東西。
佛教裏也有許多以動物為喻的故事,這些故事多屬於「本生」一類,梵文叫Jātaka,現存五百四十七則,講述的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中無數次修行轉世的故事。《本生經》不僅是佛教文學,也是藝術寶庫,同時更是菩薩思想與大乘佛教的根源,就整個佛教的發展來說,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佛教僧侶講經說法時經常引用,以警示信徒行善去惡,流傳十分廣泛。
其中第三零八則故事名為〈速疾鳥本生譚〉,「速疾鳥」指啄木鳥,這是釋迦牟尼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不知感恩所作之談話。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後來因意見不合,另立門派,背叛佛教。佛陀對一眾比丘說,「汝等比丘!提婆達多不只於今日,前生亦不知恩。」提婆達多並不是這生才背叛了他,前世亦然,於是便給眾人說了這個前生故事: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雪山地方生為啄木鳥。時有一隻獅子,彼食肉之中,骨骾於喉中,喉腫不能探求獲物,身感劇痛。此鳥於熱心探餌之中,發現此事,隱於樹枝之蔭問曰:「君何處痛?」彼語其事實。「予為君取骨,然恐不能入君之口中,君將食予。」獅子:「君勿恐,予不食君,請救予之生命。」鳥:「謹如君命。」鳥使彼蹲踞,思:「此欲何為不得而知?」鳥使彼口不能閉塞,於獅子上下唇之間,挾以木片,鳥入口中,以長嘴突骨之端,骨落而去。彼見骨落,由獅口出來,以嘴突木片落而飛去,隱入枝頂。獅子健壯之後,某日殺棲於森林之水牛而食,鳥思欲試獅子,於彼之上方樹枝隱身,與彼談話唱第一之偈:
予力堪勝時 為汝予盡力
獸王!予願歸命汝 然予何所得
獅子聞此唱第二之偈:
啜血常為獵 汝入予齒間
而今尚生存 汝實已過分
鳥聞此唱第二之偈:
不報不知恩 受者不為返
毫無感謝念 交之實無益
於人目前不積德 朋友之道不能得
然予無嫉亦無謗 疾由其人速遠離
鳥作斯語後,即由其場飛去。
故事講完了,佛陀還補充了一句:「爾時之獅子是提婆達多,鳥即是我。」
把伊索寓言的〈狼與鶴〉和佛教本生〈速疾鳥本生譚〉兩則故事並列對照,大家必能看出箇中關聯。兩者情節如出一轍,只是換了角色,狼變了獅子,鶴變了啄木鳥。布局如此雷同,看來不是巧合。
依淳法師在《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一書中指出,「就西方文學來講,由於佛教的西傳,隨著軍人,隨著商旅賈客傳佈到西方,影響了希臘的《伊索寓言》和阿拉伯的《天方夜譚》,在二者中可以找到好些佛教的本生故事。[1]」學者季羨林為《佛經故事》作序時也提到,「印度的神話、寓言和童話,幾乎傳遍了全世界,連古代希臘寓言,比如說《伊索寓言》中都可能有印度的成分。[2]」
佛教的《本生經》創作年代甚為久遠,大約誕生於西元前三世紀,而在《本生經》誕生之前,早已長期地在古印度的民間流傳,而隨著佛教的傳播,口傳耳授,這些故事經歷千山萬水,來到了希臘,聽進了伊索的耳中,不知不覺地演變成為當地民族的寓言了。這說明了為何在古代希臘最著名的《伊索寓言》中,我們也可發現到多則與本生故事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故事。
[1] 依淳法師《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臺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87)
[2] 王邦維選譯《佛經故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