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勿背負長老之虛名!談《增一阿含經》中智慧的重要

三日兩夜的靜修營剛結束,看到參加者入營出營前後判若兩人。入營時臉無笑容,拖著疲憊的身體,而在出營離寺時,能感受到他們的開心暢懷,猶如充滿了電。是次活動,參加學員人數比前兩年翻了三倍有餘,自覺有些措手不及,也發現還有許多需要改善或加強的地方。雖然活動已過去數日,感受到學員的歡喜心,坦白說自己的心情卻樂得像在過年,不過沉澱下來問一問自己,已經是第三年了,為何還是有不一樣的發現?不同的問題需要面對?看到《增一阿含經》中,佛陀舉長老比丘的譬喻,才明白心中無智慧,年齡再大,資歷再高,學佛再久,經驗再豐富,仍會出現愚痴的行為。

根據《增一阿含經》〈須陀品三十〉第二經中的記載,當時佛陀在竹林精舍為大眾說法開示。佛陀環顧左右看著諸位聽法的比丘,發現當中有一位,無論是年紀或出家年資都在眾人之上的長老級比丘,在眾目睽睽之下,伸長了雙腳對著講堂中的自己,不只姿態愜意還酣然入夢。而距離這位長老比丘不遠處,有位年方八歲的年少沙彌名修摩那,不僅結跏趺坐,且威儀具足的攝心諦聽,一老一少兩人的形態成了強烈的對比。

佛陀藉此機緣,向大眾說了一首偈誦:「所謂長老者,未必剃髮鬚,雖復年齒長,不免於愚行。若有見諦法,無害於群萌,捨諸穢惡行,此名為長老。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偈文大意是說,身為長老的人,未必外現出家的樣貌,年齡雖然滋長,卻不能成為德行的保證,倘若沒有智慧,仍舊會表現出愚痴的行為。若能了解佛法的真理,不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自身又能捨離諸惡習煩惱的行為,方堪能稱為長老。長老也未必是先出家之人,若有年少者,六根清淨沒有漏失,所做所為如法如律,雖年少資淺,此人卻能名為長老。

以上經文,讓筆者想到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身邊,學佛三年,佛在天邊。」檢視自己,是否學佛越久,越像長老,隨著自己的習氣,做出種種愚痴的行為而不自覺。又或能如沙彌修摩那,正襟危坐,攝心聽法。

第三年的活動,看到有些學員由第一年到第三年,都是帶著歡喜踴躍的心,來感受當下,每一次都是從心出發,從新開始學習,告訴自己是一張白紙,是一杯未裝滿水的杯,最終也就能帶著無比愉快的心情離去。而不是帶著這些我都懂、那些我都會的心態,殊不知佛法的學習與運用,將隨著無常變化,因緣離合,使到每一次都是嶄新體驗,不同的身心領會。以此文勉勵自己,鼓勵大家,佛法的學習不關年資經歷的多寡,是在於心中的智慧增長了多少。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