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鹿鳴教授:菩薩道的修行可以分為戒律行、禪觀行、菩薩行這三種--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五)

圖:istock

續上期

菩薩的修行整體分為教、理、行、果四個次第。教,是一個宗派的經典,經律論是能詮的言教;理,是大乘法的義理,中觀宗、唯識宗、圓覺宗,所詮釋的如實道理;行,大乘的行,包括戒律行、禪觀行、菩薩行;果,包括菩薩的果位和佛果等內容。

菩薩道的修行內容:戒律行,有聲聞戒和菩薩戒;禪觀行,大乘止觀;菩薩行,包括六度、四攝、菩薩的大願等。

首先,戒律行的菩薩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當然,與菩薩心相對應的戒叫「菩提心戒」。在《顯揚聖教論》裏,有一個發菩提心儀軌,雖然沒有具體的戒條,但有一個圓滿的發心。前面提到,願菩提心可以説就是菩提心戒的主要內容。

這裏,引用了續明法師《戒學述要》的表,把菩薩的三聚淨戒和聲聞戒放在一起對比。第一,菩薩戒中的攝律儀戒,包括在家菩薩戒和出家菩薩戒。在家菩薩戒,有菩薩戒優婆夷、菩薩戒優婆塞,就是善信男、善信女,有三皈、五戒、八戒。而出家戒,就有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第二,攝善法戒,有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禪定中自得的防非止惡的戒體;道共戒是見道之後無漏智的防非止惡的戒體。第三,饒益有情戒是指對一切有情有利的事情都要去做,時刻生起饒益一切有情眾生之心。

菩提心戒,其實就是一個發菩提心的儀軌,是一個圓滿的發心。

《顯揚聖教論》中說:「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稱自己名),從今日開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慾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佈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證得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講三遍。

這裏非常關鍵的一條是甚麼?菩薩戒也好,菩提心戒也好,要說「我是菩薩」,要願意承認是菩薩。一般以為,菩薩是高高在上的,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神通廣大,慈悲智慧無量無邊;而自己怎麼會是菩薩呢?菩薩,有初發心菩薩,有久修菩薩,還有證果位的菩薩。發了菩提心的人,現在就已經是菩薩了,是名字位的菩薩。雖然只有菩薩的名字位,但這個名字也有很殊勝的功德。所以要敢於承認自己是菩薩。這如同社會團體中的自我身份認同,同樣,菩薩也是一種身份。所以發菩提心,菩提心戒和菩薩戒的要義,要有菩薩身份的肯認。菩提心戒一受永得,這是一個永遠不壞的金剛道種。發菩提心一方面使得菩薩戒更加殊勝,另一方面也是對菩薩身份的肯認。修行者要有這個「我是菩薩」的肯認和承擔,雖然只是個菩薩名字的肯認,但也不是普通凡夫。但是一般人沒有這個認識,不敢受菩薩戒,不懂得受菩提心戒的殊勝內涵。

如果這個人還沒有受菩提心戒或菩薩戒,那按照大乘的觀點嚴格來説,他的修行不是菩薩道。儘管他做了一輩子好事,仍然只是一個人天善果,有漏之因,獲得不了無漏慧,功德並不大,還是不圓滿的。但是,如果受了菩提心戒,受了菩薩戒,再去做同樣的事情,功德就非常殊勝,不可思議。

第二,禪觀行。簡要來說,大乘止觀有兩類:次第止觀和圓頓止觀。次第止觀就是大乘通教的止觀:包括奢摩他(止)和毗缽舍那(觀)。圓頓止觀則是天台宗、華嚴宗所講的「止觀一如」和禪宗講的「心即是佛」。

次第止觀中,奢摩他(止)在印度佛學以「九住心」為主;毗缽舍那(觀),有我空觀和法空觀。

圓頓止觀,漢傳大乘的主流禪觀。例如天台宗的圓頓禪觀:「三惑一念中破,三觀一心中修,三智一念而證,三德一心而成。」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的知見是什麼呢?「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聲聞、緣覺,只是一個「化城」,暫時居所,一乘的圓教要義,才是佛法的真實義,才是佛陀的出世本懷。

《華嚴經》經說:「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的所有功德,本來具足。這是一個大乘最殊勝的含義。《華嚴經》《法華經》等都要說這件事情。圓頓止觀的理論依據就是基於這些大乘的特別內涵。佛的一代時教,最初說《華嚴經》,最後說《法華經》《涅槃經》,核心內容就是要揭示出,一切有情眾生本來具有佛的智慧功德,基於這樣的認識觀點來修持佛法,這是中國佛教圓頓教的特點。認識水準高低,對於修行的淺深快慢具有非常大的影響,《楞嚴經》中形容為「日劫相倍」,其中的差別較大。

菩薩道修行的第三方面,即是菩薩行,包括六度四攝,還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等,後面的講座有這個內容,這裏就不多說了。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8a%89%e9%b9%bf%e9%b3%b4/" title="Posts by 劉鹿鳴"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劉鹿鳴</a>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