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劉鹿鳴教授:菩薩道的位次,可分為五道十地,為甚麼要分成那麼多?--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六)

(續上期)

菩薩道的位次:五道十地。大小乘通常有五個階位,包括: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見道位為中心,即是證得了空性。無論是小乘或大乘,見道都是一剎那頓入的事情,但在見道位之前,資糧位和加行位這兩個內容很多,見道之後的修道位和究竟位內容也很多。如果以見道為區分,之前的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者為「初發意菩薩」。見道位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到了修道位和究竟位,可稱「地上菩薩」。五位的內容,在大小乘其內容並不一樣,如下表。

菩薩道的階位隨著大乘判教的不同,說法不一。這個表所列是小乘五位和大乘通教十地、大乘直進五十二位,以及大乘別教五十二位。因為圖片較小,大乘圓教的五十二位沒有劃出來。其中五道與大乘通教十地、別教五十二位的對應關係,見上圖。

小乘見道位親證空性,見道位是在預流向,即須陀洹初果向這個位置。見道位前面是資糧位、加行位;之後的二果、三果是修道位,阿羅漢果是究竟位。大乘的見道位也是證悟空性,稱為登地,其上的階位,各派的解釋不同。

按照判教的不同,大乘有通教大乘(大乘初門)、別教大乘(獨菩薩法)、圓教大乘(圓頓),對於階位的解釋各不相同。

小乘的五位。第一,資糧位有五停心觀、總相念住、別相念住。第二,加行位有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第三,見道位是初果向,即須陀洹向。第四,修道位,從初果到一直到四果向。第五,證得阿羅漢果就是無學位,即究竟位。

大乘通教十地,有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獨覺地即是辟支佛地,已辦地是阿羅漢。離欲地是三果向,二果是薄地,初果是見道位八人地,性地就是加行位,乾慧地是前面的資糧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關於大乘五十二位菩薩,總共有五十二個心,分為六個種性。十信有十個心,十住有十個心,十行也有十個心,十地有十個地,等覺,入法界心,妙覺就已經成佛了。這十個菩薩的階位,又把它配合六個種性,十信、十住對應習種姓,十行對應性種性,十迴向對應道種性,十地對應勝種性,等覺是等覺性,妙覺是妙覺性。這是菩薩階位的六種性與五十二階位的對應圖。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8a%89%e9%b9%bf%e9%b3%b4/" title="Posts by 劉鹿鳴"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劉鹿鳴</a>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