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鹿鳴教授:菩薩要度化眾生,那菩薩的初心是甚麼?菩提心的內涵又是甚麼呢?--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三)

(續上期)

菩薩要求覺悟,要度化眾生,那菩薩的初心是甚麼?這裏要說第三個問題——菩薩道的初心:發菩提心。

菩薩為甚麼要發菩提心呢?佛法裏面五乘共法的最基本準則,——業報因果法則,那麼從業果角度講,成佛要有個成佛的種子,即是菩薩的種子。這個種子也稱作因,那麽成佛的因是甚麼呢?

《入中論》開篇第一偈:「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聲聞就是聲聞乘,就是親聞佛陀言語教化的弟子,泛指所有小乘弟子。「中佛」,即是緣覺,在菩薩和聲聞中間那個,自己覺悟,可以說半個佛了,故稱「中佛」。緣覺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也能通過觀察花開花落而了悟無常,然後了悟十二因緣法,也覺悟証果了。「聲聞、中佛」是誰生的呢?「能王」是指佛。聲聞、緣覺都是從佛那裏出生的。他們或者親自跟著佛而悟道,或者在沒有佛出世時而自悟作佛。那佛是從哪裏生?佛是從菩薩那裏生出來的。那甚麼是菩薩?「無二慧」就是智慧,般若空性的智慧。「大悲心」就是要度化一切眾生的心。這個「大悲心與無二慧」加起來,就叫菩提心,是佛子成佛的因。佛子是指佛的法王子。譬如,太子將來要當國王。太子生下來就已具備了當國王的資格。所以,如果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已經具足了大悲心與無二慧,現在就是佛子了,相當於佛的太子,具備了將來成佛的資格。

所以,成佛的因,菩薩覺悟的因是甚麼?即是菩提心,求無上菩提的心,就「上求佛道無二慧,下化眾生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根基或初心。

菩薩道的初心,即菩薩道的開始。《華嚴經》云:「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菩提心,就相當於下了成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將來一定要成佛。由一顆小小的種子發長而成參天大樹,佛的無量功德也是由這一念菩提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念心——發展出來的。所以,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中說:「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為的本源,是福慧資糧的點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

菩提心的內涵是甚麼呢?有三個:出離心、覺悟心和成佛的心。

第一,出離心。甚麼是出離心?要覺悟的內容是甚麼?首先,要覺悟三界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處處無常;其次,進而觀一切有情眾生,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受種種苦;再次,徹底地觀察一切眾生處於生死輪轉的苦海,生起了一種大悲心。因此,不僅自己要求解脫,求覺悟,也要讓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求解脫,出輪迴,求覺悟,成正覺。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個內涵。菩提心的覺悟,是建立在出離生死輪迴苦海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菩提心就不圓滿,或者說不真實。

第二,覺悟心。甚麼是覺悟心?就是徹底地發願,要覺悟宇宙人生真相,一直到自覺覺他圓滿為止。也就是說,要生起「我要成佛」這樣一個心,一個願望。

第三,成佛心。發願後,進而思維,唯有成佛才能夠度化一切眾生。

《大乘起信論》中說,菩提心具足三種心:直心、深心和願心。

第一,直心。甚麼是直心?就是能夠與佛的法身,與真如理體相應的真如法,這個叫直心。第二,深心。甚麼是深心?就是對於能夠成佛的菩薩道的一切善法,都能夠去學習它,修習它。第三,大悲心。甚麼是大悲心?就是能夠平等地對於一切有情眾生,無論好人還是壞人,都能一體看待。這個平等意味著甚麼?不是說這個壞人我不度他了,他太壞了,不是這樣的;所有的人,再壞的人,也要平等拔濟,救他出苦海。

圓滿菩提心有三個內容: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第一,願菩提心。甚麼是願菩提心?菩薩的最初發心,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經過學習明理後,內心歡喜,要發一個願:「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化度眾生,我要成佛。」其實,這個發愿有圓滿和不圓滿的分別。如果只是泛泛地說:「我要成佛,我要發菩提心」,這還不夠。如何發一個圓滿的願?按照大乘的本義,所緣境要遍一切處,緣周法界。因此,所發願的對境須是一切法。所以,《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中說:「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菩提心不是說僅求人天福報,僅求現世或下輩子過得好,或者死後上升天國,或者只是解脫自己的煩惱,證得聲聞緣覺果位;乃至成為權乘菩薩,也還只是半途;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要徹底的成佛之心。

在《金剛經》中説,佛告訴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理解了菩提心的要求,要遍一切處,就理解了為甚麼要把一切眾生之類,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全部列舉出來。為甚麼?就是要包含一切有情衆生,一個都不能落下,這是「大悲心」。後面講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無二慧」,所以願菩提心,就是要發一個圓滿的願,一個成佛的願。

第二,行菩提心。甚麼是行菩提心?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第三,勝義菩提心。甚麼是勝義菩提心?就是無二慧,緣起性空,懂得「空性慧」的道理。

發菩提心具有殊勝的功德。剛才提到,從「菩提薩埵」和「菩薩摩訶薩」的定義就知道,在人世間,發菩提心具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具有這樣發心的人是非常稀少,顯得彌足珍貴。

《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及〈淨行品〉等大乘經裏,都講了發菩提心具有非常大的功德。天親菩薩在《發菩提心經論》裏面說:「如來說言,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盡。」也就是說,菩薩只要發起了圓滿的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大的。《華嚴經·賢首品》說:「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証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這個功德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道的最開始,其本身的功德就已經非常殊勝了。《華嚴經·净行品》說:「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還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面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樣的廣大行願。所以,發菩提心具有非常殊勝的功德。

在今天時代,發菩提心這個殊勝功德還具有更加特別的含義。菩提心教法有個殊勝之處,就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很大的福慧資糧。換句話說,在積累功德方面,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具有非常大的功德。《妙臂請問經》裏說,發菩提心後,「雖於睡眠放逸之時,此善根亦繼續增長」。也就是說,現在有一個人,他發了圓滿的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願,哪怕是在睡覺,沒去做甚麼,他的善業功德也是在增長的。為甚麼呢?這就是大乘的特別道理。

不僅如此,發菩提心法門還可以攝持、昇華、轉化貪欲,具有極強的對治力。在今天這個時代,無論在家看手機、看電視,還是在大街上,所有的環境,絕大部分都是染汙的,會引發人的貪欲。如果是小乘行人,就要遠離,躲到深山老林裏去靜修;但是大乘行人不一樣,會用大乘的智慧來攝持、昇華、轉化這個貪欲。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延伸閱讀:

佛法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五) (下)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8a%89%e9%b9%bf%e9%b3%b4/" title="Posts by 劉鹿鳴"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劉鹿鳴</a>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