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聖之間──《三時繫念佛事》 (一)

在佛教的輪迴觀之中,有著豐富的他界思想。佛教教義中所理解的「他界」 (梵語﹕paraloka),又作他世、他土。就理論而言,有情眾生未得到解脫時,將按其業力而遍歷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等諸世界中。從漢傳佛教的教義出法,「他界」一般是相對應於人間世界而言,即六道輪迴之中的其他五道。另外,在輪迴系統之外的諸佛淨土,亦被認為是人間世界之外的他界。本文將會以漢傳佛教現時最流行的度亡儀式之一──《三時繫念佛事》的儀文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了解當中所呈現的他界信仰。

以往有關《三時繫念佛事》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進路,一是集中於史學及文本學上的研究,集中了解中峰明本的禪學及淨土思想如何發揮於儀文之中; 另一進路是宗教人類學上的研究,即對於儀式本身、在當代施演及其宗教功能和意涵等方面進行考察。

至於本文則著重於探討《三時繫念佛事》所展現出的他界思想,當中將會包括以下幾個議題:《三時繫念佛事》儀文所呈現的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信仰及其他佛淨土的描述。而且還會對儀文當中對往生到他界的主體──中陰身在他界信仰上之角色進行了解。再者,本文將會對整個《三時繫念佛事》的文本進行研究,以呈現出一個度亡儀式的儀文如何將人世間的「此界」與輪迴系統之外的極樂淨土的「他界」連接在一起,當中可以看到一個儀式的系統,即是儀式性的「通過」:亡靈在經歷「懺悔」──「發願」──「迴向」而得以往生淨土。最後,會從了解《三時繫念佛事》儀文中不斷重複出現的「唯心淨土」思想,以說明「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巧妙地將他界(聖)與此界(凡)宿至零距離。


《三時繫念佛事》與中峰明本之簡介

《三時繫念佛事》是由元朝中峰明本國師 (1263-1323) 所編撰和提倡,主要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解脫其輪迴之苦。

中峰明本為元代佛教重要的禪宗祖師之一。翰林學士趙孟頫多從他問法,其〈與中峰明本札〉至今仍為重要的書法名作。中峰國師於至元二十三年 (1286) 依天見山的高峰原妙禪師(1238-1295),出家,以《妙法蓮華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禪修為常課。 他一生多居無定所,或泊船中,或止菴室,以修習頭陀苦行,並自稱幻住道人。 中峰明本晚年弘法於天目山,名聞天下。元仁宗想召請他,雖不可得,但仍賜號為「佛慈圓照廣慧禪師」。當時高麗王子王璋特往謁見,日本臨濟宗名僧孤峰覺明、曹洞宗古先印元,也先後求道於明本。中峰明本去世時,元英宗更敕諡為「普應國師」。其一生所到之處,無論僧俗皆爭相瞻禮,世譽為「江南古佛」。國師著述甚多,大部分收錄於大藏經中,《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則收於《大藏新纂卍續藏經》之中。

中峰國師一生傳持禪法,關於禪宗思想著述甚多,對當代或後世的習禪之人影響深遠。另外,學者紀華傳指出,中峰明本身處宋元這個以「融合型」佛教為主的發展型態的背景之中,而提倡禪淨融合與禪教會通。而且,他亦站於禪宗的立場,把禪宗看成是高於各宗派之上,來融攝諸宗。 這一方面順應了當時的時代環境,亦為禪宗的發展爭取了更大的生存及發展空間。從中峰明本的著作之中,可見他的佛學之思想,有豐富的「禪淨一致」之元素。從《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之中,發現明本的《懷淨土》(十首),當中有三處是涉及到淨土信仰及「禪淨融合」的思想。

另外一個代表就是他所撰寫的《三時繫念佛事》,當中可見到明本如何將禪宗「即心即佛」的思想與淨土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思想相呼應。而且,《三時繫念佛事》宗旨言簡意賅,中峰明本在儀文中之所開示文句,更體現出其「禪淨合一」的佛學思想精華。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