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得聞「未聞之法」,就能得益,此乃何義?

以機緣未備,顯行未周,更開三福之因,以作未聞之益

善導大師在《觀經》「流通分」立「利益分」,説明韋提希與五百侍女等十足凡夫,「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所謂「未聞之益」,善導大師指出:他們得聞五種未聞之法,而所受未有之益,如下:

(一) 或聞九品往生殊異,

(二) 或聞定散兩門俱攝,

(三) 或聞善惡之行齊歸,

(四) 或聞西方淨土對目非遠,

(五) 或聞一生專精決志,永與生死分流。

《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是以往生淨土為目的淨土法門之正依經典。《觀經》的當機眾是韋提希皇后,是一個十足凡夫,對淨土一知半解,講到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請佛「唯願佛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一般佛弟子都認為往生淨土要定善觀行,有禪定功夫,才能見土見佛。

釋尊糾正韋提希夫人的想法,指出她的提請有不足之處,如善導大師在《觀經》「日觀」釋,云:「此明韋提前請彌陀佛國,又請正受之行,如來當時即許為說。但以機緣未備(不夠完備),顯行未周(不夠周全),更開三福之因,以作未聞之益。」,說明不一定是定善之機才能往生。

「作未聞之益」,意思是,凡夫從未聽聞「修三福都可以往生」,如今釋尊自開三福正因,九品正行,告知凡夫弟子們:只要一心迴願,亦可得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釋尊在下輩生者不一定需要靠定善、三福的功德,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沒有拒散動之機,乃至一切善惡凡夫於淨土門外!

《觀經》的下四品說明「或聞善惡之行齊歸」的未聞之益

釋尊在《觀經》用了三種說法方式:隨他意(定觀),隨自他意(三福),隨自意(念佛)。佛說十三定觀,是隨韋提希的提問來答,這是隨他意,方便說。佛自開三福散善,補韋提希不懂得問之缺失,隨自他意說。佛說念佛,引導定散根機歸入念佛往生,隨自意說,真實說。

為什麼韋提希請教定善觀行見淨土,釋尊卻「自開三福」?因為有些人認為願生人要「福慧雙修」;或認為修觀不夠,還要先修三福,這樣修福又修觀才能往生。但善導大師卻認為釋尊「廣說眾譬」,是因為韋提希的提請,「機緣未具,不可偏說定門;佛更觀機,自開三福之行」。

以上是說明「或聞九品往生殊異」、「或聞定散兩門俱攝」兩種未聞之益,接下來說明「或聞善惡之行齊歸」的未聞之益。釋尊在《觀經》中品下生文,引入「自行孝養、行世仁慈」(有別修三福之「孝養父母」)的世俗善人,臨終遇善,聞說阿彌陀佛及國土樂事,即生西方。

至下品下生文,此世俗惡人沒有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同樣地臨終遇善,教他稱「南無阿彌陀佛」;此人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便具足十念,即蒙金蓮來迎生西。此說明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的淨土法門是平等的;不問罪福多少,只要一心專稱佛名,善惡齊歸。

説三心,將果益說在上上品;說念佛,將攝機說在下下品

又,「或聞西方淨土對目非遠」,事緣釋尊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所以,一般人以為殊勝的西方淨土必然很遙遠 ,所以釋尊補充說:「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三福)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阿彌陀佛為什麼去此不遠?專念佛名的人與阿彌陀佛有「近緣」,云:「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所以,念佛人在命終時,一念頃即得往生淨土,可知極樂世界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何謂「廣說眾譬」?廣說定散二善,引導定、散二機統統歸入真實的念佛一門是也。

還有,釋尊把往生的果益說在在《觀經》上品上生文,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卻把往生的行法說在下品下生文,云:「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何以故?説明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易行、殊勝!

念佛是最上妙法,下下根機都能救,說明一切根機都得救矣。任何人只要辨定三心正因,念佛正行,至心稱念,即便往生!故此「或聞一生專精決志,永與生死分流」,也是未聞之益。得聞者心生歡喜 (喜忍),歎未曾有,豁然大悟(悟忍),逮無生忍 (信忍)!

凡夫只要得聞而起信,即能得利受益,說明佛力救度,以凡夫為本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的法門,唯佛能知,唯佛能説!所以,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名號,應當生信,得聞未聞之法是稀有;即得未聞之益是難得,如《無量壽經》的「破地獄」偈:「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釋尊曾說:「善知識是成佛得道的全部因緣」。《觀經》下輩生文強調「愚惡凡夫」必須臨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只要得聞阿彌陀佛及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即得往生西方。釋尊是第一位淨土法門的善知識,後之來者,便是「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了!

為什麼凡夫只要得聞,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就能得利、受益呢?佛教說:人們起信有「三量」,即現量、比量和聖言量。很多人只相信現在面前所見所聞,即「現量」;凡夫心多濁亂,對佛法恐怕理深解微,不解義趣,故「比量」起信者少;凡夫不乏忠言逆耳者,難起信於「聖言量」。

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是以凡夫為本,所以釋尊以「指方立相」的方法來表述,讓更多人眼見耳聞,才能知道、相信;特別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部份是「聞我名號」而令眾生得益,如上述的「破地獄」偈,目的就是讓更多人信受,易得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