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凡夫如何以妄當真、生死疲勞——《楞嚴禪心》讀後感(二)

(續上期)
 

果醒法師在《楞嚴禪心》一書開宗明義:「整部《楞嚴經》,其實都在談心:真心與妄心。」[1]我們要學習兩件事,首先認知自己如何一直以妄當真,然後練習如何從知見反轉,直指心性,做到真正的隨順因緣,不再造業,才可一邊斷除煩惱,一邊度化眾生,直至究竟成佛。

大家聽過外道和佛道的分別嗎?前者是心外求法,後者反是,因為「真心就是佛心,我們的心與佛心完全相同,只是操作模式不一樣,叫作顛倒。」[2]

我們又為何顛倒呢?主要在於認錯對象,將「身體」、「念頭」和「攀緣心」執取為我,生死疲勞,不知佛性才是出路。

法師先列舉凡夫常犯的錯誤。正如瞎子摸象,我們總是信賴五官作為與世界的連繫,亦以此作為判斷真相的根據。法師指出「凡夫的經驗世界,習慣以身體做為參考點,透過眼睛向外看,認為一切現象,是在眼外、身外、心外。[⋯⋯]唯獨睡覺時,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才不覺得心在身內。或是禪修進入身心統一、內外合一的體驗,也不感覺心在身內,因為身體的觸感消失了。(其實)五種感官雖在身內,只是工具。透過五種感官去看外境,則感知的心,會隨著對象的生起而生起,隨著對象的消失而消失,因此是生滅的,也是受限制的,稱為識心,也稱為妄心,攀緣心。」[3]

除了身體,我們人類更多也更複雜的是執取內境:

「習於攀緣的意識心,不僅向外境取相,向內則連結記憶底庫的感受、經驗及想法,一來一往地遊蕩,白天如此,夜裡做夢也一樣,乃至往生後也是如此。」[4]

「《楞嚴經》講到眾生無始生死,有兩個根本錯誤:一個是以攀緣心為我,一個是不知道攀緣心是來自真心的妄用。因此,由一念妄動生無明,引發十二因緣相續。」[5]

凡夫和開悟者看待身體有所不同,效果就見高低:

「凡夫把身體當成我,執著它,終身淪為身體的奴隸。等於捨棄佛性,認一個無知無覺的身體為我,《楞嚴經》稱為認物為己。開悟者則是把身體當成度眾的工具,並且看到全妄即真,自主、自在運用這個幻化的身體。」[6]

「聖嚴師父曾說,開悟者的身心是合一的,心不受身體的約束;而我們凡夫,心受身體約束,與環境對立。所以,當你感覺你的心在身裡,那就是還沒開悟。」[7]

學習禪修時,導師都會強調無論外境、內境,都不可執取,如默照禪的心法:只管打坐。相信很多人會和筆者一樣,雖然依循而辦,卻因不太明白或者沒有深究其背後的意義,往往不太信服,不時浮起不同的疑問,甚至產生退心。

對筆者而言,法師這本書最大的幫助是指出了這意義:種種有生滅、可分別的(即有對象和有能所)都是波浪般的現象,不值得我們隨波逐流,只有不取相、不轉相、不住相、直返如大海般不生不滅的空性真心,原來就是與聖人同見同行,也是正路的修行。

容後將會細說真心的特質,以及論述法師教導我們如何在禪修和生活上隨順因緣,真正活在當下。

(待續)


[1] 釋果醒:《楞嚴禪心》(法鼓文化,台灣台北) ,18頁。

[2] 同書,18頁。

[3] 同書,30至31頁。

[4] 同書,31頁。

[5] 同書,31頁。

[6] 同書,20頁。

[7] 同書,18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