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能諫舉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
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麤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
戒有殊勝的力量幫助得禪定,所以叫做「增上戒」。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云何尸羅圓滿攝受?謂若有一雖住具戒,亦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而於軌則及所行中,未能具足,未於小罪深見怖畏。若於一切皆悉滿足,乃名圓滿。」受了戒,能夠安住在具足戒,能夠守護別解脫的律儀。但是對於軌則和所行就沒能具足,未於小罪深見怖畏。所以不能說對於尸羅是圓滿了。若是對軌則的所行中,也能夠做到了,那就名為圓滿。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云何名為軌則圓滿呢?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威儀路、所作事、於善品加行處所這三件事,都是隨順世間不超越世間,是隨順毘奈耶而不超越毘奈耶的,這就叫做「軌則圓滿」。
若是有人尸羅和軌則都毀壞了,善友看見某人犯戒、犯軌則了,或者聽別人說某人犯戒、犯軌則了,或者疑惑有人犯戒、犯軌則。有了「見、聞、疑」之後,這位善知識「能正諫舉」,他能夠很正確的諫舉他。
善友會在適當的時候,以真實、不以虛妄方式來諫舉犯錯的人,不會冤枉他的。諫舉的動機是「饒益」的。諫舉的語氣是柔軟而不是粗暴的語言,態度是非憎恨的。
二、善作憶念
云何名為善作憶念?謂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云何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謂若有餘先起毀犯,而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告言:長老!曾於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云何名為令憶念法?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思念;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彼若不憶令其憶念,或復稱述授與令憶,或興請問詰難令憶。如是名為令憶念法。
云何名為令憶念義?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
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
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善知識能夠善巧幫忙他人回憶過去所犯的罪,或者是法、義這一方面的。
當某人以前有所犯罪,但是事情過去太久了,不能回想起來。善知識能善巧的令他回憶:「曾經在某某時間,某某地點,某某事情,做錯了某某事」。這位善知識這樣子一提起來,犯戒的人就容易回想起來了。
當有這麼一個人,曾經聽聞、受持正法(十二分教),當一個人在一個寂靜處,專精思惟十二分教,但是現在想不起來了。善知識或者把那一段經文念出來授與他,或者提問出那段文的義,或者是訶斥、詰難,這也是令他回憶正法的善巧方便。
有時候「文」是記住了,但是文裏面的「義」忘記怎麼樣理解了。善知識再把那段文的意思宣說開示,或者把那一段文更分明的顯示出來,令他理解更加深刻了。
或者曾經修過某某法門,但是現在已經忘掉了,提醒他重新修學這個法門的話就有成就,能引梵行。
三、善能教授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
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發動內心去修止觀,止觀有「遠離」、「寂靜」的作用。
好朋友,時時的隨順佛所開示的、沒有錯誤的言論,也隨順修行人本身的程度來教授他。
「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的言論,包含:能離開「五蓋」的障礙的言論。怎麼樣能夠持戒清淨、修禪定的言論、得解脫的聖慧、「解脫言論」因為修學戒定慧而後能得解脫、「解脫智見言論」,這就是五分法身。「少欲、喜足」的「言論」,「永斷」、「離欲」、「寂滅」、「損減」、「無雜」、「隨順緣性緣起」的「言論」。
四、善能教誡
云何名為善能教誡?
謂於大師所說聖教,能以正法、以毘奈耶平等教誨。
善友有能力於佛所宣說的「聖教」、「正法」和「毘奈耶」,「平等」的「教誨」。
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者,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時、如法訶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
好朋友是誰呢?或者是「軌範師」,就是阿闍黎。和尚,就是「親教師」。「或同法者」同學一個法門的人。「或餘尊重等尊重者」,或者其餘和軌範師或親教師同學的人,這些人也是應該尊重的,也是好朋友。「等尊重者」,不是同學,但是那個人和所應該尊重的人是一樣的,叫「等尊重者」。這一共是五種人,這五種人都是好朋友。
這五種人能夠真實的,知道那一個人,在某個地方,「違越」了軌則,「毀犯」了禁戒。就會對他「時時」就是遵循佛的法與律來訶責他;如果過失是輕微的,只是訶責,若稍重一點就是「治罰」,最嚴重就是「驅擯」了。用這三個方法「訶責、治罰、驅擯」,來調伏他的煩惱。
既調伏已;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
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
如是名為善能教誡。
如果犯戒之人能接受善知識的教誡,訶責、治罰、驅擯,煩惱能夠調伏,阿闍黎乃至等尊重者這些人,還是依據佛的法與律,令犯戒的人回到在大眾僧裏面,身份是平等的,接受所有的利養,共同的繼續修學聖道。
對「於所應」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地去把這件事做好。「不應」該「做」的事情,有罪過的事情,不可以做。
若是有人對於有功德、有意義事情,不能努力地去積習,好朋友能「教導」他積習;好朋友「教誨」他不要去積習錯誤的事情。
這就是善能教誡的意思。
五、善說正法
云何名為善說正法?
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
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
好朋友時時,用無錯誤的言論,善巧方便宣說,初開始來到佛法裏面應該做的事情,「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這是世間的善法。
「施論」,就是布施,應該學習做善法。「戒論」,有錯誤的事情不要做。有了施和戒的功德,就不會到三惡道去了。於施戒這樣的善法為基礎,進一步修禪定,修禪定是生到梵天上的一種法。
好朋友能夠詳細地開示,欲是有「過患」的,追求很苦,保護還很苦,失掉了也是很苦惱。要有施戒的基礎,然後多靜坐,修禪定了,成功從欲裏面出來了就叫做「清淨品法」。
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
「正法」分二類,第一類是「世間」的正法,就是世間的善法,還是不能得涅槃的。這是第二個正法,「出世間」的善法。
這個好朋友,他到一個時候,又能「宣說」「超」過世間善法、比世間善法更殊「勝」的善法,就是「四種聖諦」「相應」的「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這四種言論是聖人才能夠認識的,所以稱為「聖諦」。
為諸有情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
好朋友宣說這樣的世間、出世間的正法,是為了學習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能夠成熟;就是善根還沒成熟,現在若這樣學習,就是幫助他成熟。令他內心得清淨、三業清淨,進一步就是得聖道了。
好朋友心裏面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佛的「正法」,世間的善法和出世間的善法,能在世間久久地住持而不失壞,常住在世間饒益一切眾生。
「宣說相應」的,與施、戒、修、四聖諦相應的言論。
要有世間的善法的助伴,出世間的善法才容易生起來,叫「助伴」。或者修時要有佛經作「助伴」,資養我們的修行。
語言文字的佛法,能隨順能向涅槃那邊去,幫助得到無漏的智慧,能夠幫助得涅槃,與身口意用功修行是相契合,能幫助引發出來很多的義利。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
前面說這樣多的「言論」,好朋友隨時要為人教授。這件事做起來要有殷重心。學習的時候需要有次第,不要間斷,文義俱足。
好朋友為人教授的時候,能令學習者心歡喜、「欣慶」。佛法就是苦海的舟航,的確是這樣意思,感覺到歡喜。佛法能改變我們的行為,不做惡事,將來就不到惡道,不流轉生死。學習佛法能斷掉煩惱,心裏頭歡喜。發出來勇猛的力量修學聖道。法本身完全沒有過失,沒有地方可以訶責的;而我們學習了的話,也是無所訶擯。
身口意也與理「相應」。戒定慧是互為幫助的。身口意三業沒有顛倒的錯亂,佛教徒都「如法」,就契合了佛的法與律。宣說這個佛法,不但是和一個人是相應的,也和所有學習的人都是相應的。
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不自高舉,不陵懱他。如是名為善說正法。
希望我們能夠得到功德,這是「慈憐心」隨時令我們得到利益。當我們有一些苦惱的事情,他也有哀愍心,使令解除苦惱。
好朋友他並不希求利養、恭敬、讚歎的。「不自高舉」自己,也「不陵懱他」人,也不輕視任何人。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
「由彼成就」,「由」那位好朋友,他能成就這樣八種功德。「於時時間」,也就是於一切的時間,「善能」夠「諫舉」,「善」能「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