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仗佛力,勿自局分 – 淨土法門的專雜二修之利害得失

圖:網上圖片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文談到,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謹依「釋迦第二」的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教判,依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說明淨土法門是「易行」,其餘修戒定慧等法門皆是「難行」,因為「唯是自力,無他力 (佛力)」,尤其對末法惡世的凡夫而言!

龍樹菩薩又言:「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憶念。」曇鸞大師釋言:「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曇鸞大師「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引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 無輪轉故,所以得速。 一證也」,説明龍樹菩薩所言的「稱名自歸」,使娑婆凡夫往生,成為極樂天人,成就「超凡入聖」第一關。

曇鸞大師再引阿彌陀佛第十一「必至滅度」願,言「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 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 二證也」,説明龍樹菩薩所言的「即入必定」,令有志行菩薩道的娑婆凡夫及內凡夫 (三賢位菩薩)往生,成為極樂聖眾,成就「住正定聚」第二關。

最後,曇鸞大師引阿彌陀佛第二十二「一生補處」願,言「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 三證也」,説明龍樹菩薩所言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求成佛果的娑婆凡夫、三賢十聖菩薩,成就「成佛度生」第三關。

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然而,有娑婆凡夫得聞名號,繫念極樂,卻只求不墮三惡道,或生人天;或只求往生無憂惱處,不再輪迴;或只求往生後,在極樂的「凡聖同居土」修行,不介意「胎生」,就算下下品生,住蓮苞十二大劫等等,殊不知一旦往生,必定成佛,皆緣彌陀願力所成就故!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結語,云:「愚哉!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以上所述的種種對往生淨土的想法,皆是「自局分也」,是娑婆凡夫局限自己,只取得念佛往生的部分利益,而不是全部、最大、真實的利益,愚哉! 愚哉! 

一般人沒有佛法善根,不信知「善惡報應」的道理,不接受「三世因果」的觀念,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想法。當人臨終命時,業障現前,如《無量壽經》言:「悔懼交至」,因平生造業,惡多善少,只能隨業受報,若非臨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恐怕墮三惡道矣。

就算是佛教徒,雖有點佛學常識,但平生面對貪瞋癡,不容易以佛法為鏡,反省自己舉止動念,卻不自知,非持戒習定之機,無有慚愧,依然固我,繼續造業造罪,加上無常感不重,沒有意識到隨時墮入地獄的危機。若非臨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恐怕墮三惡道矣。

這些佛教徒,平生縱使得聞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恐怕一笑置之,無信向故。若非遇上「厭苦緣」,如年近花甲,或病危旦夕,或受極大苦等等,如《觀經》韋提希皇后,娑婆凡夫是不容易萌起「捨苦出生死」之念,若人此時信佛因緣成熟,具「欣淨緣」,一心願生淨土。

錯以「自力修持」的觀念看待、解説「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

很多人以為淨土是天堂,殊不知釋迦牟尼佛所說淨土法門的淨土,是專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天界淨土,也不是人間淨土,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成就功德所莊嚴的圓滿報土,是無為涅槃的佛剎淨土。眾生沒有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不能得生的彌陀淨土!

阿彌陀佛的功德在哪裏 ?就在這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任何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眾生,都可以攝取阿彌陀佛的功德,使娑婆凡夫得生彌陀淨土,成為極樂天人,同時令有志行菩薩道的娑婆凡夫及內凡夫 (三賢位菩薩),成為極樂聖眾。

不少人不信知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也不體會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讓一切與佛有緣、稱念其名號的眾生,很容易得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從而往生淨土,回歸諸佛之家!錯就錯在他們看不起念佛,常以自力修持的觀念看待、解説佛力救度的淨土法門。

化生、胎生;見佛、見土;阿鞞跋致、一生補處 – 專雜二修的利害得失

當知在彌陀在果地成就所迴施給念佛人的功德是百分百的純善,若然夾雜了眾生在因地隨緣所修持的雜毒之善,功德的精純度自然減低、削弱了,大大影響本來「乘佛願力」、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到的純粹淨土法門;縱然百中有一二得生,含苞未出有三障,疑惑佛智故!

相反地,平生明信佛智、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必然正念修行,心不疑,行不雜,所謂「一心不亂」,無時無刻受彌陀光明攝取而不捨,「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又因平生明信佛智、專稱彌陀佛名,即百分百全仗佛功德,故此往生淨土後,自然「化生」,不是「胎生」;花開是「見佛」,不是「見土」;同時,何止是「阿鞞跋致」,而且是「一生補處」。由此可知,淨土行者念佛,是專是雜,利害、得失之分別極大啊!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