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

上月,英國非政府組織「新經濟基金」在調查過143個國家和地區,計算當地公民的預期壽命、生活滿意度和氣候環境變化等因素後,公佈了「幸福星球指數」排名。位居榜首的是哥斯達黎加,當地居民預期壽命達78.5歲,以十分為滿分的生活滿意度更達8.5分;而十大最幸福的國家地區中,除排第五位的越南和排第六的哥倫比亞外,其餘八個都位於拉丁美洲。

中國和香港的排名分別是第20和第84位。港人的預期壽命達81.9歲,是全球第二長,僅次於日本的82.3歲;生活滿意度則有7.2分,也算很不錯。中國的公民預期壽命則為72.5歲,生活滿意度為6.2分。此外,另一亞洲大國印度則名列第35。

調查顯示,經濟發達的地區未必是最幸福的地區。八大工業國──德國(第51位)、意大利(第69位)、法國(第71位)、英國(第74位)、日本(第75位)、加拿大(第89位)、俄羅斯(第108位)、美國(第114位),排名都在中、下游位置。調查更指,美國人比十年前更不環保和不快樂。

「新經濟基金」表示,雖然拉丁美洲與亞洲部分國家收入不高,但國民對生活感到滿足,又不像發達國家般浪費許多自然資源(例如榜首的哥斯達黎加,其百分之九十九的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故較發達國家幸福。

誠然,「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獲得快樂的最直接方法當然是訴諸心靈。雖然我們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物質或金錢,作為引發快樂的手段,但外物與內心畢竟沒有必然聯繫,其引生快樂的效果也沒必然保證;物質、金錢越多,亦不代表快樂相應增加。反之,我們通過感官接受外物刺激而快樂,時間久了,身體逐漸適應其刺激,快樂程度就會下降;到時便需要更多外物或另一類東西刺激,才能回復相同效果,但這不過是重新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罷了,而且長期攀緣追逐外物刺激,還會為身心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物慾永遠無法滿足,更會令人莫名其妙地感到失落的原因。

再者,為了賺取最多的金錢、滿足強大的物質需要,許多發達國家居民都要疲於奔命地工作,承受種種壓力,導致人格傾向封閉和自利;即使不然,也沒有足夠的公餘時間發展慈愛和深刻的人際交流;加上社會濫用自然資源,結果反過來破壞自己的居住環境,同時間接加強自私的觀念(反之,提倡環保即間接提倡同理心)。凡此種種,均必然令當地居民快樂程度每況愈下。上述調查得出地方經濟與居民快樂不成正比的結果,實在合情合理。

如今歐美人士越來越注重心靈健康,早有改變物質主義的傾向,可惜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國民的「幸福」,拼命催谷工商業以爭取脫貧的同時,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成長,如是者極可能弄巧反拙,導致其國民快樂指數倒退!

是次調查組織希望,前述結果有助促使各國轉變觀念,思考怎樣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反省非環保、不可持續的經濟模式的後遺症。筆者以為,政府政策固然重要,但並非一朝一夕即可改變,且若大部分國民都以經濟掛帥,政府也難以高唱反調。因此,我們還是要從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開始,並把「心靈‧環保」的訊息傳達給身邊的人,藉此漸漸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這當然也不容易,但總需要有人嘗試才有可能成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