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儀式不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專訪定印法師

定印法師慈悲充許接受佛門網專訪,相片攝於天台精舍前。
定印法師慈悲充許接受佛門網專訪,相片攝於天台精舍前。

兩位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在電影《破.地獄》中卻惹哭了許多人,戲中角色的不少對白引起無數觀眾的共鳴,有些早已成為了街知巷聞的金句,就連身處方外的定印法師亦感受到這股強勁的威力。「我沒到戲院看過這套戲,但周圍的人都興致勃勃地在討論它。黃子華的那句話講得很對——『不止死人要超度,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

然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句話只道出了一部分的真相。生人固然有『地獄』,亦有六道的景象[1]。超度,可以救度亡者,使其超脫苦難,但佛教要超度的不止是地獄的眾生,而是涵蓋三界一切有情[2]。因為所謂『超度』,就是指超離生死苦海,度至涅槃彼岸。」就這意義來說,超度有實質效用,它並不是一場表演,亦不只是給生者觀看。

一支錫杖能振破地獄?

說起「破地獄」,有些佛教徒可能會聯想起〈讚地藏菩薩偈〉中的「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等字眼。就偈頌的字面上去理解,我們或許會解讀成:地藏菩薩是以錫杖振開地獄之門,然後進入地獄裏,救度受苦的眾生。

這是一種有趣的動漫式解讀。不過,在佛法的觀念中,這種「劫獄式」的救度方法,應該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它與佛教的因果觀有所出入。

進入地獄裏救度受苦的眾生,固然是一種救脫眾生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卻未必徹底。最理想、最究竟的救度方法,必須要「從『因』做起」——那便是如何令眾生不墮地獄。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這就好比一位良醫,不單能夠醫治疾病,還可教曉大眾如何養生,預防疾病。否則菩薩累劫勤苦,頭頭救拔,眾生卻因始終不明因果,旋出旋入,豈不勞斯菩薩?

因此,地藏菩薩因慈悲願力,進入地獄裏救度罪苦的眾生,還教導眾生不應該做甚麼,以免墮入地獄受苦。

地藏菩薩像(網上圖片)
地藏菩薩像(網上圖片)

破地獄心,非破地獄相

佛菩薩救度眾生免受地獄之苦的實例,散布在大小乘的經典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譬如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指出,持念〈大悲咒〉發願,亦可破地獄——「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天台智顗大師(538-597年)在《妙法蓮華經玄義》亦道出了破地獄的「步驟」。

定印法師總括這些經典的要意,並指出了佛教破地獄的方法:「佛教的破地獄,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乃佛教的重點不在於破地獄的相,而是在於破地獄的因,當地獄的『因』轉變時,地獄的『果』亦會隨即改變。相反,一切的外相即使粉碎再粉碎,但若妄心不除,轉瞬間又再現起,生生不息。」

以這種方法破地獄的經典實例,莫過於王明幹的故事。這故事記錄在澄觀法師(738-839年)的《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裏,王明幹本無戒行,亦不曾修善,因病而死,死後便墮地獄。在墮落之際,地藏菩薩教他一首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然後對他說:「稱念這首偈頌,能免受地獄之苦。」

當王明幹持誦完這句偈頌後,他便墮入了地獄,見到了閻王。閻王查看他的功過,並認為王明幹稱誦這首偈頌亦是一項功德,於是便將王明幹釋放。我們或者會好奇:何以持誦這首偈頌的功德之大能令閻王放走王明幹呢?定印法師表示:「這是因為王明幹明白偈頌的心要,於是地獄心就改變了。」當地獄的心改變了,地獄的果自然而然亦隨之轉變。

地藏菩薩給王明幹的這句偈頌,與〈覺林菩薩偈〉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一樣的意思。「這首偈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有想要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的功德,就必須先觀察法界現象的本質,這本質是隨著心的改變而所改變的。」

「我們的心能總攝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法,就猶如一名工畫師那般,能以畫筆繪畫世出世間的種種事物。畫是由畫師的內心開始構圖,再一筆一筆地畫出來。」圖畫和畫師的內心可謂是「不即不離的狀態」。不過,我們一般人卻認為,圖畫是圖畫,內心是內心,它們之間毫無關係。

一般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那是由於畫師內在的心思是抽象的,我們用眼睛無法看到抽象的心思。只有當圖畫完成後,我們才能看到它。雖然我們看到了這幅的畫,卻看不見畫師的心思,於是便形成「外境是外境,心是心的錯覺」。更因為這樣的錯誤認知,每當我們為外境所困,便以為只要離開外境,或摧毀外境,心就自解脫或自由。但這其實是錯誤的知見。

「〈覺林菩薩偈〉所要表達的義理是:當心為境所困,當覺得心苦、心累時,逃避或改變外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心能造萬物,心境互為相依,想要改變環境,我們的心則必須醒覺。」

地獄是由自己造出來的

假如我們未能掌握「工畫師」的譬喻所要表達的義理,我們或可從《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看到「心造萬物」的道理。

大目犍連尊者證得神通,為了報答父母的乳哺之恩,他用神通觀視世間,見到自己的母親去世後投生於餓鬼道中,她的苦況慘不忍睹——「不見飲食,皮骨連立」。尊者對此深感悲哀,於是他用鉢盛滿了飯,然後將飯送給到了母親的跟前。定印法師指出此處蹊蹺,問道:「大目乾連尊者的母親,見到那鉢飯時,作出了甚麼樣的動作反應呢?」

「尊者的母親一看到那些食物時,她用左手『障鉢』,意思就是用左手去遮蓋食物,然後用右手拿飯來進食。」尊者母親的這個小動作,其實是意味著她將食物據為己有。她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她生性孤寒、慳貪的性格使然。而這樣的性格與她死後下墮餓鬼受苦亦是息息相關的,這是因為「貪與餓鬼道相應」。

「假如尊者的母親在接受那鉢飯時,不將它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布施給其他的餓鬼,那麼她的果報會不一樣嗎?雖然經文沒有這樣子講,但是我覺得如果她這樣做的話,應該可以解決餓鬼之苦。」法師解釋,當苦果現行時,我們能耐心承受,不再加諸任何惡行為,那麼違緣便會消失,所謂「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相反,假如我們的身口意再對它賦予惡的造作,那麼就會製造新的業力,產生新的痛苦。

宗教世界的例子,有人可能會覺得遙遠,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卻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在地鐵的車廂裏,偶爾會看到一些乘客的衝突事件,這些事件可能是源自於當事人不斷地累積負面經驗,當負面的情緒累積到某個臨界點,衝突就一觸即發。」法師話鋒一轉,說道:「為甚麼地獄道的眾生會那麼苦呢?在八大地獄中,處在地獄中的眾生會互相攻伐,他們的痛苦不是獄卒造成的,而是自己讓自己痛苦。」

那麼我們如何解除這種「地獄」的痛苦呢?「我們必須保持內心的清淨,盡量讓自己遠離各種導致輪迴三界六道的因。能脫離三惡道的因雖然已經做得不錯了,但如果我們不想要再受輪迴之苦的話,對於人天福報,我們亦不應該去貪求,因為當我們知道做這樣的行為,會有那樣的福報時,我們就會去追求,當有人與我們競爭時,我們可能會起瞋心,也可能製造障礙?這原本是人天福報的事,結果卻造作出更多的惡業,輪迴的因。」總之,「超度就是淨化自己,讓自己遠離煩惱。」

定印法師指出,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講述觀世音菩薩如何破地獄。地獄是有重垢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先破除見思惑、無明惑、塵沙惑,才能破地獄。不過法師表示,對初學佛者來說,這是高層次的修持,初學者可以先嚴持五戒,讓自己遠離地獄之因。
定印法師指出,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講述觀世音菩薩如何破地獄。地獄是有重垢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先破除見思惑、無明惑、塵沙惑,才能破地獄。不過法師表示,對初學佛者來說,這是高層次的修持,初學者可以先嚴持五戒,讓自己遠離地獄之因。

宗教儀軌是一種修行法

既然我們可以從這種角度去理解超度,或許有人會因此而以為,我們是否可以忽略傳統,免去超度以及拜懺等繁瑣的宗教儀軌?甚至有人會提出似是而非的理由——佛陀住世時也沒有打齋呀。

定印法師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不可以的。因為超度能幫助亡者脫離惡道,而拜懺則能減輕及消除障礙的業力。「我們須要依循儀軌去修習,以淨化自己的身心。而儀軌亦可以令我們在短時間內認識因果,並能提供一種修行的行為準則。」

法師引用印順導師(1906-2005年)的觀點作了補充。印順導師在〈佛法的懺悔說〉,對「懺悔」二字有詳細解釋:「『懺』,是梵語『懺摩』的音略,意思為容忍。如有過失,請求對方容忍、寬恕,是懺的本意。」這裏說到「懺」的重點,是起慚愧心。「悔」,梵語直譯為「說」,導師說這是「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才是『悔』」,意思是指承認自己的錯誤。在過去世及現生中,我們誰都會做過錯事,犯下各種惡業。這些惡業會變成障礙修道的業力,為了減輕乃至消除這些業力,我們必須在佛菩薩前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過失,以消除障礙自己的業力。這是佛門中的拜懺法門。

一般人不懂拜懺的意義,專門禮請出家人為自己拜懺,或希望藉由三寶的加庇力,為自己及親友眷屬消除業障。其實這都已失去了拜懺的意義。拜懺是要自己去懺,並由內心發出誠懇、真切的悔改心,才合乎佛教的意思[3]

拜懺或承認自己的過錯在修行上是十分重要的。「在犯下過失時,我不應該覆藏它,將責任推諉成那是環境所逼,或有苦衷的。須知道,『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又或者『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是最嚴重的過失。因為當我們抱持這這樣的心態時,即使我們所犯的是小錯失,亦可以由輕變重,最終與地獄道相應。」

延伸閱讀

覺林菩薩偈和破地獄的關係


[1] 六道指眾生的六種分類,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者又稱為「三善道」,後三者則被稱為「三惡道」。

[2] 眾生居住的三種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的眾生皆有煩惱及生死輪迴。

[3] 讀者如有興趣深入了解印順導師對「儀式」的態度,可參考導師的《佛光是救世之光》一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