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燄續佛燈明:《三寶歌》淺釋

佛入滅後,佛教徒所皈敬的三寶,是住持三寶——佛像是住持佛寶,三藏十二部教典是住持法寶,現出家相的僧尼是住持僧寶。佛教徒對於皈依三寶,是無甚疑慮的,但現時有些人認為,佛陀所說的理論是對的,皈依佛與皈依法都有必要,但對於皈依僧卻感到為難。不過,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只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並不符合「皈依三寶」的意義。那麼,僧寶有甚麼殊勝功德,他們對正法的流傳擔起了甚麼重要角色?透過太虛大師的《三寶歌》中的〈僧寶歌〉,我們對於皈依僧寶的意義,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僧寶歌歌詞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燄續佛燈明。

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一般來說,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認識,通常是透過佛弟子的言行表現,而非直接藉由研習佛法來認知的。所以佛弟子的言行舉止不端正,就會直接影響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往往個別佛教徒的行為,最終由整體佛教「埋單」。大眾如果對佛教沒有好感,對佛教的傳播便會構成障礙,這勢必影響佛法的住世。由此可見,佛弟子言行舉止的好和壞,與佛法能否住世,是息息相關的。

歌詞中的「律儀」,是指戒行,為僧團的生活指引、守則。僧團成立初期,佛陀沒有制訂戒律,那時依佛出家的弟子,動機純正,求道心切,雖無外在的規範,但大家都能如法如律,過著求道的生活。故佛陀並未特別制訂戒律,來規範弟子的言行。不過,隨佛出家的人一多,夾雜了修學動機不純正的在內;為了讓僧眾在僧團中能夠安身辦道,獲得身心解脫,佛陀於是制戒設律,以確保僧團的清淨和樂。

佛制的戒律,有消極一面的防非止惡,亦有積極一面的眾善奉行。「依淨律儀」的僧團,最重要的是做到「成妙和合」。佛教中的「和合」,是指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概括來說,這便是僧團在思想、律制、經濟三方面,所建立的共住原則。奉行這些共住原則,僧團就能和合無間,這樣佛法才能久住於世間。

「靈山」指靈鷲山,為「耆闍崛山」(Gṛdhrakūṭa)的義譯,它位於摩竭陀國王舍城的東北面,是佛陀經常說法的地方,如《妙法蓮華經》就是這裏宣說的。歌詞以靈山聖跡來寄寓,僧團如能依淨律儀和合為法,那麼就等同靈鷲山上的僧團,所遺留下來的「芳規模型」,所以說「遺芳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燄續佛燈明

佛法主張「解行並重」,「解」是了解佛法理論,修行的觀念;「行」是指用身、語、意三業,來實踐佛法,這樣便能證得聖果,也就是佛教裏常說的「修行證果」。佛教依據眾生的根性,提供不同的修行方法,一般來說,聲聞弟子和菩薩行者的修行方法稍為不同。前者主要是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當中以八正道為重,故早期經典視「八正道」為「趨向涅槃的唯一清淨道」。後者的修行大綱則以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當中以六度為重,可說任何一位菩薩行者,都必須廣行六度。

就證悟的果位來說,聲聞弟子與菩薩行者是有差別的。聲聞弟子的修行目標,是證得四果四向[1],而大乘行者的修行目標,則是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無上佛果。然而,從大乘佛法的觀點來說,斷除見、思二惑的阿羅漢,仍有煩惱餘習。對於大乘行者來說,阿羅漢果還不是究竟的,其所得涅槃亦非真寂滅,如想證得無上的佛果,還得迴小向大,廣修菩薩行,才能圓滿佛功德。

在〈法寶歌〉中,大師將佛法比喻為明燈,這意味著:佛法既能破除外在的世界黑暗,亦能照破眾生的內在愚痴。此處,大師則用「燄續佛燈明」來作呼應,意指:要令佛法的明燈永續不滅,須端賴出家眾的「弘法利世」。綜合前面說的「修行證果」和這裏說的「弘法利世」,前者是屬於自利的完成,而後者則屬於利他的功德。自利與利他的統一,才能成就菩薩道業。

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佛寶歌〉中提及,三界猶如火宅。為令眾生出離三界火宅,佛陀運用智慧方便,說了聲聞、緣覺、菩蕯的三乘。《法華經.譬喻品》解釋何為三乘:「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總之,這三乘是佛陀依眾生的不同根器而安立的。

三乘中的這些「聖賢」是非常多的,故歌詞以「濟濟」來形容。佛教對「聖賢」的解釋有別於世間學說,「聖」是指到了見道位後,譬如四向四果,合稱為「八聖」;而未達到見道,僅離惡者,則名為「賢」。這麼多的三乘聖賢,都是依淨律儀、彼此和合的出家僧寶,都可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雖然在末法時代賢聖僧少見,但是「律行嚴肅的僧寶,仍是我們的皈依處,不能因為沒有賢聖僧,或自己未遇到賢聖僧,就以為不要皈依僧了」。在佛教中,僧代表僧團,為我們說皈依,亦只有具備僧相,才能為我們作皈依,所以歌詞說「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為我們作皈依的僧寶,無論在僧團中或是化導社會,都應該要起帶頭作用。不過,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而個性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免會產生磨擦、爭執,因此要「統理大眾」,使大家和樂融洽,達到「一切無礙」,必須具備相當德性才可。

依淨律儀、和樂清淨的僧團,是正法久住的關鍵元素。僧眾能於這樣的僧團中修行,身心都能獲得淨化,這必然成為「住持正法城」的僧寶。此處,歌詞將「正法」比擬成一道牆垣,故用「正法城」,這意味著:僧寶能護持正法,而正法猶如一道城牆,安住於正法城中的人,既能得到正法的滋潤,又能避免邪知邪見的侵擾。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前面說到,僧寶奉行六和敬的共住原則,依淨律儀,故能和合無間。僧團如能依淨律儀,無異與佛世時在靈鷲山的僧眾是一樣的。此外,僧寶既有修行證果的聲聞乘,亦有弘法利世的菩薩乘,這些聖賢能化導社會,住持正法,使佛法久住於世間。所以,僧寶亦是我們的皈依處。歌詞中的「此」字,有兩層意思:一、指「聖賢僧」;二、含有「簡別」義,意指唯有從佛出家的,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三寶歌》的歌詞甚為簡潔,不過卻統攝了佛陀一代時教所說的教義,而且彰顯了三寶的殊勝功德。佛滅後,我們所皈敬的三寶,一般都說為「住持三寶」,假如沒有住持三寶住世,佛法便會消失。在住持三寶的時代,僧寶對於佛法的傳承更顯得十分重要,所謂「僧在即法在」。但住持三寶,是由化相三寶而來的,所謂「化相三寶」,就是指佛世時的三寶。換句話說,假若沒有佛世的化相三寶,那麼便沒有現在的住持三寶,所以三寶弟子對這兩種三寶,都應該歸敬供養。

延伸閱讀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三寶歌》淺釋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1] 四果四向是: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