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修三福是不是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

一切凡夫欲修三福者,都是平生接觸佛法的十方眾生

釋迦世尊在《觀經》序分云:「我今為汝 (韋提希夫人) 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從經文的內容及三福的法則來看,釋尊清楚說明:欲生極樂淨土者,當修三福,包括止惡行善的「世福」、皈依持戒的「戒福」、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的「行福」等等。這麼來說,修三福是不是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

但釋尊的話裏語帶相關,一者是「廣說眾譬」,二者是「亦令」,值得考量。「廣說眾譬」者,譬是譬喻,即三福是種種「方便」之一法也。「亦令」者,即釋尊不只為韋提希一人而說,也要令未來世貪瞋具足、煩惱成就的一切凡夫而說得生淨土之法。

雖說是「一切凡夫」,實質都是平生已經接觸佛法的十方眾生,否則他們怎會曉得修三福?而且,這些佛弟子因不堪或難於受持定善觀行--思惟、正受之法(前十三觀),而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後三觀),剋期往生極樂淨土。

釋尊清楚說明:三福乃是過、未、現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意味著極樂淨土也是阿彌陀佛所修淨業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的報土。故此,欲生淨土者,當修三福淨業--身口意三業清淨;若往生者不具足三福清淨業的真實功德,當然不能得生相應的彌陀清淨、真實報土!

「發三種心」與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求生淨土者的關係

那麼,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一切凡夫弟子欲修淨業者,如何憑自力修三福得生西方極樂國土?釋尊在《觀經》為散善三福之機,說往生淨土之法時,先在「上品上生」文說「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並聲稱「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必得往生」。

「發三種心」,與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剋期往生極樂淨土者,有甚麼關係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以「正因、正行」辨定兩者的異同-- 「三福正因、九品正行」和「三心正因、念佛正行」。

善導大師認定三心為往生淨土的正因,而釋尊曾開三福為是往生淨土正因,豈不是淨土法門有兩個往生淨土的正因,到底那一個是往生淨土的「方便」正因,那一個是「真實」正因,還是兩個等量齊觀?其實,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早已判定土法門有兩門 --要門和弘願。

淨土之要門者,修定散二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三福正因、九品正行」正是一例。淨土之弘願者,乘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往生,「三心正因、念佛正行」是也。

唯有三心才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才是往生的正行

由此可知,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者必須迴向其九品之行,求願往生,「三福」才能成為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有條件性的。為甚麼要迴向呢?迴向的內容和涵義又是甚麼呢?與三心有何關係?

三福本來是過、未、現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不是往生彌陀淨土的因行,故此必須迴向其九品之行,求願往生彌陀淨土,否則因果不相應。迴向的內容是「迴自向他」,而三心的內涵是「捨自歸佛」。

所以,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者必須發三心,而將三福之九品行迴向彌陀淨土,三福才能成其為往生因行。如果缺少了三心,即使修了三福,還是不能決定往生彌陀淨土。

三福行必須具足三心,才能成為往生淨土的正因。所以我們必須了解三福、三心都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是沒有三心的三福,並非真實的正因。有了三心,不管是三輩九品中那一品之根機,都能決定往生!

可知,三心是往生的關鍵。反而修三福者必須挾帶三心-- 一心迴願,才能決定得生。所以,經文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而善導大師則云「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再者,極樂世界乃是彌陀真實功德莊嚴的報土,若往生者不具足三福淨業的真實功德,豈能得生彌陀的清淨、真實報土,故此必須迴向其九品之行,求願往生彌陀淨土!

以上是就《觀經》經文的顯義說的,若從隱義來說,所謂「九品諸行」只是引導欲憑自力修「散善三福」的平生佛弟子,一心迴願,歸向「念佛一行」,唯有三心才是往生的「真實」正因,而三福只是往生的「方便」正因。簡單來說,三心就是念佛心,即「三心正因、念佛正行」。是也

在《觀經》的流通分,釋尊回應阿難提問,指出此經的法要是「好持是語」,並付囑阿難,云:「持是語者,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釋此《觀經》經眼,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在《觀經》定散(十六觀)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法然上人在《選擇集》卷頭「標宗」說: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可知唯有三心才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才是往生的正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