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依藥師佛躬行實踐救拔眾生苦痛的精神──佛經選讀:《藥師經》(六)

(圖:http-__bodhi.takungpao.com.hk_buddha_2015-12_1426727.html)

續上期

上回提到藥師佛的第一及第二大願是依佛證果而發的「滅諦」;第三至第五大願是依菩薩修行「戒、定、慧」三學而發的「道諦」。

第五大願至第十二大願的內容,除了第九大願外, 都是針對身體、心理及環境所帶來的痛苦,屬「苦諦」。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六大願主要是對治身體上──眼、耳、鼻、舌、皮膚、手腳的種種殘缺 ; 又或患有駝背、痲瘋等種種病苦。仗著藥師如來這悲願,聽聞藥師佛名號,改善身體上的各種病患。

也許有些人疑惑 : 「為甚麼光憑著佛號便可以有如此威力?」其實,藥師佛這悲願體驗在現實人生中。我們日常看見病苦殘障的人或動物,也會生起惻隱之心 ; 社會上有不少善長仁翁,無私地捐助金錢甚至器官,使病患可接受治療,重過健全的生活。例如地震時, 不少災民失去雙足,獲得捐贈義肢,重拾身心端嚴的理想人生。第六大願不是迷信,而是喚起我們的慈悲心,同時提醒我們要躬行實踐藥師如來的悲願,幫助有需要的眾生。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大願也是救拔眾生的病苦,但與前第六大願著重身體上的缺陷不同;第七大願不僅泛指一般病苦,還特別護念和救濟那些無家無親、孤苦貧病、接受不到醫藥治療的人。現實生活中的贈醫施藥、助養孤兒正是這大願的實踐。眾生免除病苦後,在安穩環境下修行成佛。藥師佛的究竟願望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而不僅僅是一期生命的救濟。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是為女性的苦惱而發。依佛教平等觀念,應無男女高下差別,但現實上,女性有生理上的苦患;在某些國家,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或機會,還未有平等待遇。若有女人厭離當女兒身, 藉著第八大願, 來生可轉女成男,修行直至成佛。即使在今生,女人也可以自我增值,增強實力,培養大丈夫般的魄力。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人誤信邪魔外道的,第九大願希望他們能捨邪歸正,入於正法。「惡見」, 即是「邪見」,或是沒有「正見」。「正見」主導正確的身、口、意行為,從而依佛道修行成佛, 所以是「集諦」。古時印度有九十五種外道,或六十二見 ; 例如修苦行的外道,佛教應為是捨正道而別求邪道。「魔」不一定是宗教,「魔」可以是一種主義,一種思想,一種學說,令人不信因果法則,抹煞道德價值,或泛指否定真理妄顧他人利益,換取一己私利的物欲滿足自己的人。

眾生因為缺乏「正見」,耽溺五欲, 猶如困在稠密森林中,迷失方向 ; 又如被網蓋罩著,不能出離。唯有依靠佛法才能擺脫錯誤的思想。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大願濟拔層面有三方面 : 一、「王法所錄」,指觸犯法律受困禁的眾生;二、「餘無量災難」,泛指一切自然界帶來之憂苦,例如風災地震;三、「凌辱」,指人與人間之苦,例如欺凌弱小。

古代有笞、徒、流、絞、斬等「五刑」。「繩縛鞭撻」屬笞刑,「繫閉牢獄」為徒刑,「戮」為斬刑,即死刑。

觸犯了法律的人,理應受到懲處,如何能解脫苦惱呢?可以從兩方面說:

一、若是冤枉的,因為過去宿業現前,受人誣告的,稱念藥師如來聖號,減除業障,望能脫罪。

二、若真的是違犯法律,對佛法生淨信心、 慚愧心,至誠懇切的懺悔,認真悔過,痛改前非,明白自己是罪有應得,坦然接受懲罰,釋放心中怨懟的痛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這大願希望眾生不會因為環境所迫,為生計不擇手段而犯上過錯。先解決人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才能讓他們安心修道。現代的慈善工作除了贈衣、施藥、送飯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如培訓受助者自力更生,改善他們的生活。但畢竟這只是暫緩的救濟,第十一大願所以也著眼於根本的救拔──修學佛法,令得正見,得無上究竟的法樂。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蚊虻」是吸血的蚊蟲。世界上有不少人仍生活在資源貧瘠、不衛生的惡劣環境當中,連抵禦寒蔽體的衣服也缺乏,常受極端天氣及蚊虻等侵襲,容易傳播疾病。例如近年爆發的寨卡病毒,更禍延下一代。依藥師佛這願力,使眾生除了基本衣食豐足外,也有行、住等受用物及娛樂的精神食糧,優化生活所需。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佛陀向文殊師利菩薩, 總結藥師佛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個大願。

總結

最後,借用印順導師的話,來總結藥師佛十二大願的精神及對我們的意義[1]:

「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即側重生活的改善、解決。這並非說專重吃飯穿衣的事,而是提示我們,要在現實人生樂的基礎上,發大乘心。菩薩的精神便是為眾生服務。修學佛法的,能依菩薩的精神去躬行實踐,即是菩薩。大家都想,果然都遵照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開導,和大師人生佛教的提示去做,這世界不就是淨土,不就是康樂的國家,理想的社會了嗎?」


[1]印順導師 : 《藥師經講記》,臺灣竹北市 :正聞出版社  , 民國93年 (2004) , 第79-80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