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觀世音──了一法師講觀音法門

「普門觀音文化系列活動」講座一:心靈環保與觀音菩薩
「普門觀音文化系列活動」講座一:心靈環保與觀音菩薩

上次聽了一法師講經,已是四、五年前的事。法師的「真」,卻一直教我難忘。

當年,我跟朋友參與法師安排的義務工作,探訪元朗區的老人院。對於活動的細節等等,法師頗有意見,言語之間顯得有點暴躁,義工都戰戰兢兢的。活動過後的檢討環節中,法師竟說:「我真的要去閉關,處理一下我的瞋心!」這便是了一法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快人快語,豁達無礙。

多年以來,法師的珍貴法語,不時會在我的腦海裏浮現:我們常常因著人與事的對與錯而賭氣,執著不已;說話一向「肉緊」、七情上面的法師,輕聲細語:「一切都交給因果吧。」這麼一句提醒,確是撫慰人心。

法師講經說法極富幽默感,廣受愛戴,女性粉絲尤多;又因為大眾經常就自身的奇難雜症向法師求救,她接觸的人極多,對於生活的體會特別豐富。很多人誤把出家等同消極遁世,其實,出家就如佛陀當年那樣:走出自己的家,把生命全情奉獻予眾生。就像了一法師,比誰都更入世,更與我們同在,格外可親可敬。

眾多觀音匯聚一堂(照片提供: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眾多觀音匯聚一堂(照片提供: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學校蓮池生趣盎然。一位熱心的老師更主動拋餵魚糧,讓金魚游上水面方便我們拍照。感謝!
學校蓮池生趣盎然。一位熱心的老師更主動拋餵魚糧,讓金魚游上水面方便我們拍照。感謝!

誰是觀世音?

講座開首,法師放映一部短片,著我們猜哪個劇中人是觀世音菩薩,並提醒大家看片子之前,須先發菩提心,方可進入觀音法門。菩提心究竟是甚麼?法師解說:「可不是菩提子(葡萄)的芯喔!意即發願學佛修行,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或解決個人的問題,而是為了幫助大眾,將來證得佛果之後,再回來收拾你們這幫人!即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影片講述孤雛小波瞞著姥姥,花了四百塊錢租用陪酒女郎阿洛兩個小時,著她充當其母親出席學校家長日。小波早已知悉親生母親拋棄了他,只是姥姥一直沒對他明言。阿洛在學校醜態百出,很快便露出馬腳,她自己也不在乎,更因為接到客人來電,打算退款提早離開。小波不甘同學恥笑他的媽媽是壞女人,大打出手;這刻,本來只是交差的阿洛,主動替小波解圍,與他建立了感情,並因此憶念身在遠方的親兒。最後,故事以她哭著打電話給兒子作結。

那麼,誰是觀世音菩薩?有人說是阿洛,因為小波打架激發了她保護孩子的母性;有人說是小波,因為他提醒阿洛別告訴姥姥,不忍長輩痛心。正當大家都把視點集中在兩位主角身上,有人說觀音是小波的老師,因為她沒有拆穿阿洛,更勸她別走,留下來把戲做完;又有人說是姥姥,因為她不想小波傷心而瞞著他母親已走的真相……。

說到底,重點在於我們的起心動念,任誰都有捨己的精神。原來,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觀世音。

了一法師著大家用耳去聽,不要用「意」。
了一法師著大家用耳去聽,不要用「意」。
學佛切忌望天打救,法師提醒大眾該從自心出發。
學佛切忌望天打救,法師提醒大眾該從自心出發。

人溺己溺,同體大悲

跟朋友聊到學佛的時候,每每有這樣的回應:「哪會是我這些俗人的玩意?」為了解釋佛性人皆有之的道理,了一法師再放片子──一部澳洲的紀錄片,記述一家人坐小艇出海,遇見一條座頭鯨被漁網纏著,動彈不得。他們設法剪破漁網,助鯨魚脫身;若鯨魚掙扎或發難,整艘艇便會翻倒,所有人都有性命危險。最後,鯨魚重獲自由,在不遠處暢泳,反複躍出水面舒展。講座觀眾見到畫面,一同歡呼,彷彿放下心頭大石。「剛才大家發自內心的歡呼聲,便是你們裏面的觀世音菩薩。」了一法師揭開謎底。

法師續說,這種成佛的潛能可稱作「真如」、「如來藏」;禪宗叫它作「那個」、「這個」、「東西」。它沒有實體,卻比宇宙以至一切虛空更廣更大;它像空氣內的氧氣,因著它,我們呼吸才會暢順。

主辦單位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佈置莊嚴
主辦單位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佈置莊嚴
常霖法師與慈山寺一眾法師均有出席
常霖法師與慈山寺一眾法師均有出席

認識無明,回歸本心

要令自己的心時刻保持呼吸暢順,便須先遠離「無明」。「人被無明蒙蔽,容易發脾氣,思想偏執。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煩惱時,會抱怨:是那個渾蛋把我弄成這個樣子的,是他騙光了我的錢,是他……」諉過於人,卻永遠無助解決問題的根源,只會被生活中的景況拉得跌跌撞撞;一切應從自己的內在開始,重拾本初心,明白自身的佛性與諸佛菩薩無異無別,先建立正確的見地。五祖弘忍禪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了一法師補充:「身外求法,永遠得個桔!」有些人越修佛越執著,就是因為離開了心性。「只有回歸本心,才是真正在道上用功,其他的善行,充其量只能增加我們成佛的資糧。」

法師又說,即使是修淨土念佛法門,同樣須了解自心即佛心的道理,「若永遠只把阿彌陀佛想像為『對家』,我是我他是他,最後只會落入生滅生滅的循環當中,無法斷除煩惱。世間一切都是生滅,唯獨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憑著這個信念調心鍊心,才會生起「定」與「慧」,可以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跌與挑戰。

當然,甫開始便要求做到明心見性,殊不容易。法師說身外求法可以是剛入門者的方便道,但這樣停留下去便會變成迷信,甚至交易:「我每天都給佛菩薩供了三條香蕉──之後,阿仔一條阿女一條自己一條吃個精光──怎麼佛還是沒有保祐我?說到底,都只是在燃點自己的愚癡和欲望。」法師又表示,很多三寶弟子都傾向迷信,徬徨迷惑者眾,更反問會眾:給一百幾十元請個牌位便可以消災延壽,超渡冤親債主嗎?「真正的冤親債主,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把錢布施給有需要的人,不是更好嗎?」

拜佛不如作佛

如法師所言,佛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即使我們到地獄走一趟,也不會消減。這個信念給人類帶來無限的希望,因為所有人都犯過十惡,但都可以改過遷善。若我們都懂得先觀自己內在的聲音,再觀世間的聲音,要把人間化為淨土,可不是空話。很多香港人都慨嘆 “Our city is dying!”,或是甚麼末法時代沒有希望blah blah blah……嗯,無謂再找借口了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