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沒有「愛自己」的觀念。
以為「愛自己」,便等同「自戀」、「自私」,把它看成一種負面行為。而更多人心底裡知道,自己沒有真正地愛自己,內心只是不斷批判自己、責備自己、挑剔自己,潛意識裡無法接受自己,看自己最不順眼,又或,把別人的需要,置於自己的需要之前,好像是,愛別人,多於愛自己。
那怎樣才算愛自己?是重視自己、欣賞自己、讚美自己、肯定自己?抑或行為上,買喜歡的東西給自己便算是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很多心理研究都指明,個人的健康快樂,由懂得愛自己開始。那我們又可以如何愛自己?又應該從那裡開始著手?
潛藏在我們體內的孩童
《你愛自己嗎?》一書中,作者瑪格麗特‧保羅 (註) 告訴我們,「愛自己」,原來是要重建自己作為成人與內在孩童的連繫,把自己變成內在孩童的愛心成人,時刻聆聽他的聲音,照顧他的需要。
「內在孩童」
其實是指我們的內在感覺,每人都有一個,那是我們天性中溫和、脆弱而敏感的部份,可惜,隨著我們成長,變成成人,不斷又逐漸地把他壓抑了,每當內在孩童作出不快樂的呼叫時,我們要他噤聲,或忽視他的存在,作為成人的我們越來越著重邏輯理性思考,否定自己的感覺與感受。
長年累月與內在孩童失去聯繫的結果,造成內心的不平衡。我們為自己的感覺而羞愧,甚或產生罪惡感,但這樣下來,等同給予自己一個訊息:「我的感覺不值得受到注意與重視」。我們遺棄了內在孩童,造成一種自我分裂,最終,被遺棄的內在孩童只能轉向其他成人來獲取注視,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往往從別人身上求取注意以尋求自身價值的原因,因為他們原有的成人不珍視他們、低貶他們,以冷酷無情的方式對待他們。
痛苦是掩藏不住的,獨自承受著痛苦的內在孩童,其實會向身體流露著種種訊息,透過身體,向忽視他的成人吶喊,希望溝通。因此,愛自己的第一步,是重建兩者的聯繫,重建理性思考成人與充滿受傷感覺的內在孩童的深切聯繫。注意一下身體有什麼感覺?譬如,常常繃緊嗎?那代表內在孩童長期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
第二步,探討內在孩童的感覺。內在孩童可能活在痛苦中,所以我們要敞開心靈,聆聽他的痛苦,不要再壓抑或漠視;因為,越抵抗便只有越痛苦,惟有願意打開感受之門,他的痛苦才會得到釋放。
第三步,與內在孩童展開對話。每天花點時間問問他的需要,讚美他值得讚美的地方,如果他不快樂,問問他為什麼不樂?不妨與內在孩童一起探討一下,不快樂的原因,是否背後有什麼想法或信念呢?每天都給予他所渴求的關注。
持續地以愛與自己的內在孩童締造連結,其實這也是同時在訓練、培養自己成為他的愛心成人。我們可能潛意識裡,都希望或要求別人能如自己的父母般去關愛自己,但如果內在孩童經年累月習慣了向外求取愛,自己的愛心成人便沒法自立及成長起來。擔任自己內在孩童的愛心成人,擔負起照顧內在孩童的職責,內在孩童才不會終其一生,都處在依賴別人照顧與施愛的匱乏與空虛狀態。
內在孩童如果從沒有經歷過愛的擁抱,畢生只能以其他方式去求取認同,以尋索自身價值。這些其他方式包括自我炫耀、討好別人、追求權力、不斷抱怨 …… 其實說到底都是被漠視的傷痛小孩在成人世界裡渴望得到別人「眼球」的把戲。可惜的是,這些行為不是內傷的解藥,越向外求取認同,其實越低貶自己的價值,等同潛意識裡告訴自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比自己對自己的重視重要,只在強化自己無價值無力量的信念,換句話說,是惡性循環。
以真純的愛,關懷其他生命,包括自己
所以,能夠做自己內在孩童的愛心成人是多麼重要的一回事,這可以讓他獲得從來沒有品嚐過的接納、欣賞和尊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最了解自己,除了自己這位愛心成人外,世上誰更有資格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真正的可愛之處?誰能夠比自己的愛心成人,更能發掘自己的美麗本質?
不被疼愛的內在孩童,充滿空虛與孤寂,一旦被愛包圍,充分感受到被愛以後,內在孩童的內心也會注滿愛,也更有能量去關愛身邊的人,這時所付出的愛,不是為了索取愛的回報,也不是交換愛的禮物,而是真切地感受過美麗、內心充盈以後,也願意以同等真純的愛,去關懷其他生命。
因此,愛自己,其實是做對自己生命最有利的事,所以愛自己,不是縱容自己,而是好好關顧自己、增強自尊和活得舒適快樂。惟有懂得愛自己,才會帶來長久的舒服愜意,因為自己永遠與自己同在,耽溺於別人的愛,只會帶來片刻的快意,卻讓自己的生命在永恒掙扎。
照顧內在孩童,是時刻不可或忘的事,有些成人在獨處時很懂得照顧他,但與其他成人一起時,別人的需要每每重於自己的需要,換句話說,還是依舊把內在孩童丟在一旁。如果我們自己也不關顧他,怎能渴望別人去關顧他呢?又或,不自覺把關顧內在孩童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既對別人造成負擔,也很不切實際。保護內在孩童,我們作為愛心成人責無旁貸,當我們其抱怨別人不尊重我們時,何不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好好尊重自己?
「我們的外在關係是內在關係的鏡子,若我們學習愛人與支持自己,其他人也將會因而更愛我們。」這是作者在書後作結的說話。
(註) 作者瑪格麗特‧保羅博士 Dr. Margaret Paul 是致力於研究內在聯繫 inner bonding 的心理治療師。
葉子菁網誌:寸心是福田
http://mindyourmind.mysina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