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失去財富?

筆者花了好幾期的篇幅,談人們對死亡的懼怕;而歸根究底,那是對「沒有」或「虛無」的恐懼。人們總是懼怕失去已有的,恐懼自己變得什麼也沒有。人們懼怕失去的,有很多,例如愛情、朋友、親人,而對於現代人來說,財富大概是他們其中一項最害怕失去的東西。

記得有次回家跟退休已久的老爸閑聊,他提到股市上揚,有不少人因為趁低吸納或手上握有些升價的股票,而撈到一筆。說着說着,老爸不自覺的流露出一種妒忌的神情,之後更冒出了一句:「真係唔抵,當日無買,現在眼白白唔見咗啲錢!」(「真的倒運,當天沒有購入,現在眼巴巴的失去了錢財!」)聽着聽着,我都差不多忍不住笑了出來,我問老爸:「你當日不是沒有購入任何股票嗎?那麼,你又怎會失去錢財呢?」老爸大概是沒有聽明白我的意思,沒好氣理我,只是繼續自顧自的在他想像的情境中,為自己那一筆從來沒有進入過他銀行戶口的財富之失去感到「不忿」。

或許,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所謂「財富」都具有這種虛幻的性質。但問題是,人為什麼懼怕失去一些如此虛幻,甚至從沒擁有的東西?我猜這種恐懼的其中一個源頭,大概是一個頗為流行的經濟學基本命題:「這世界資源有限,但人的欲望卻無窮」。記得好幾年前,曾經在一所大專院校開過一門有關古今中外倫理思想的課。記得在討論的環節中,曾經跟同學討論過,若果某行為對他自身有利,卻有損於他人,他會做嗎?有位女同學表示,她當然會做,為什麼不?再問她為什麼如此想時,她卻回應,社會上的資源有限,進入了我的口袋,就意味着財富會自他人的口袋流走。

我相信不少現代人都會認同這種「零和」(Zero Sum)邏輯,但那是真的嗎?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在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曾經提出過一個有趣的例子,指出在現代資本主義出現之前,農民大概只會就着他的所需,對土地投入適量的勞力,不會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斷投入資源。滿足了基本所需後,農民大概只會休息,而非用盡自己的時間,追求最多的利潤。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薩林斯(Marshell Sahlins)甚至說:「初民社會是豐裕的」,而人類之所以對土地投入勞力以獲取最高產量,並不是因為資源匱乏,而是因為欲望的增生。

那麼,換一個方式問,人之所以懼怕失去財富,會否正正是因為(尤其是現代形成的)欲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