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懼怕嗎?

一行禪師說恐懼的源頭是害怕死亡,欲望亦由此而來。為了生存,我們期盼有人能夠伸出援手,繼而向外產生不同的欲望。日子久了,可是我們卻並不覺察到這個原始欲望,不斷地向外找尋,反而透過實踐不同的欲望而獲得安全感,然而我們卻始終不感滿足,因為還未好好處理內心的恐懼。

在職場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焦慮和恐懼;從事創作行業,我可以說每天都和「恐懼」對話。透過襌修,可以覺察到隱藏工作背後的各種恐懼,然後我會問:「人可以不恐懼嗎?」


切勿只拂拭你的恐懼

每位創作人都是一個冒險家,沒有創作是百份百肯定奏效的。在文案創作的過程上,內心總帶著一份焦慮、一份恐懼。一方面害怕作品未能成功,不被接納。另一方面,又怕走在別人的影子下,失去了自我。在緊迫的工作節奏中,人彷彿來回在兩條平行線中間,焦慮、恐懼因此而生。內心充斥著不安全感,一筆一畫都顯得非常沉重,且步步為營,精密思量,負面情緒不斷湧現。

談到心中的焦慮,我酷愛《六祖壇經》中一段耳熟能詳的故事。五祖為傳衣法,便令各弟子作一偈頌。弟子神秀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說:「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六祖惠能隨後又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亦因此傳授衣法給惠能。

現實中,不少創作人對內在的負面情緒也是採用「勤拂拭」的策略,拼命驅趕不安的情緒,向外探求消除恐懼的方法──身邊的同事很多都愛喝烈酒或抽煙,以麻醉自己。我們總以為只要努力清空內心的焦慮和恐懼,抑制它們,就能令內心保持清明;然而,拂塵不除根,無明吹又生,久而久之,焦慮又襲襲而來。


和恐懼當朋友

「焦慮,你好嗎?」

我跟從一行禪師學習正念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以行、住、坐、卧培養正念和覺察。每當能夠覺察到情緒生起,我會停下手上的工作,回到呼吸之上。在一呼一吸之間把心靜下來,然後邀請正念種子到意識之中擁抱情緒。

我看到焦慮時,我會輕輕對他說:「朋友,我又看見你(來)到,你好嗎?」

我看到恐懼時,我會輕輕對他說:「朋友,我又看見你(來)到,你好嗎?」

面對負面情緒,有些人會選擇視而不見;有些人會拒絕接受,但禪師卻教導我們接納。

每當情緒生起時,學習如如不動地觀照著情緒:

「焦慮啊!焦慮啊!你是從何處而來,從何處而去?」

「恐懼啊!恐懼啊!讓我好好的感受你!」

當我能深入觀察情緒時,我覺知到他們的本質也是無常和無我。朋友,你還記得十年前的那份焦慮嗎?朋友,你心中的恐懼下一秒還在嗎?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焦慮而更焦慮,是基於認為這份焦慮是牢不可破和客觀實在,但只要細心觀察,我們的負面情緒也不過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沒有人能永遠留得下這份焦慮。當我能如實地了解情緒,便真正明白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帶著這份覺察和洞見,我不把「焦慮」視為一種「外敵」,而是一個朋友,透過邀請不同的美善想法例如快樂、喜悅,這位朋友對我的影響越來越少,聲音也變得微細,我不會抑制著它,而是由它慢慢消去。當我的內心再次回復平靜的狀態時,靈感才會慢慢湧現。事實上,在焦慮下的創作都未如理想,散發著一種不協調的感覺,而真正引人入勝的作品,往往是在喜悅和安詳的心境下創造出來的。只有當下,心能安靜下來,對事物保持敏銳,我便能找到可行的點子,內心才是真正的靈感泉源。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