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梵唄或佛教音聲,又或經咒念誦,很多人都會關心唱得準不準、念得準不準的問題,例如發音準不準?旋律對不對?節奏應該怎樣?
當然,在共修時,大眾一起唱念,和合很重要,若自覺五音不全又或全無節奏感,唱時就要把聲音放小一點、放低一點,但這不用自卑,也不用合起嘴。事實上,無論是梵唄或誦念經咒,又或創作演繹佛曲,都屬佛法的修持法門,因此,最重要的是「心」,音聲只屬次要。藏傳佛教裏有個公案:在西康與衛藏交界的一條偏僻小村裏,有一位老奶奶,丈夫兒子都已去世,獨居於簡陋小茅廬中,生活非常艱苦,然而對佛菩薩心存大誠敬,天天念六字大明咒。一天,一位有修行的高僧經過,見到茅廬發出金光,於是想一探究竟,見到念咒的老奶奶,心生歡喜,但發覺老人家把唵嘛呢叭咪吽的吽字念成了牛字,於是好心改正。 老奶奶念牛字念了幾十年,一旦改變,總覺別扭。喇嘛喝過茶,別了老奶奶,出茅廬片刻後回過頭來,發現金光不見了,心知不妙,趕緊跑到茅廬,跟老奶奶說:「我剛才只是想試試你而已,你仍按原來念牛吧。」
此外,又例如漢人、藏人、韓國人、日本人,以至越南人等都念《大悲咒》,發音各異,但你能分別出那一念法比這一念法更有功德嗎?
回頭說梵唄,中國的梵唄與古印度佛教的梵唄與音樂一脈相傳,但自古已出現流變,這是因所用的語言 詩歌體裁及音樂文化流變與不同之故。音樂跟語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陀在世說法時常用的是摩揭陀語Magadhi Prakrit,這是他週遊說法之地的一種日常用口語。佛涅槃後,佛法才開始用梵文及巴利文流傳,文體有詩偈、長行(散文)等。印度的音樂種類很多,南印度與北印度屬不同的音樂體系。香港有一位女學者名李慧中,她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印度音樂,曾去過印度搜集資料。我五年前在香港電台第四台聽過她主持的一連九集(每集一小時)印度音樂介紹,獲益匪淺。
印度傳統音樂的旋律稱為raga,不同的raga有不同的旋律發展模式。 印度的節奏稱為tala,常聽到的有六拍、 七拍、 十拍、 十二拍、 十四拍,和十六拍。 我還聽過六拍半的南印度鼓樂。 讀者有機會到網上找一些印度傳統音樂聽聽,肯定會發覺它跟我們聽慣的中國音樂大不同。 而且,中文佛經的偈頌大多是整齊的五言詩,亦有少數為四言、七言,以及長短不一的樂府詩體;雖然我們已無法確知古代中國音樂的模式,但從詩詞上估度,中國古代音樂與古印度梵唄當有很大差別。
不過,正如本文一開始時那樣說,從修行法門的角度去唱誦梵唄,其實不用介懷世間音樂上的流變。懺贊念誦等為的是修心,加入旋律節奏是為令心專注、表達情感及容易記憶等,若太執著於原始唱法,其實反而自尋煩惱。試想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距今已近二千年,歷經「三武一宗」法難,無數寺院、經書、佛像,及法器被毀,成千上萬僧人遭殺戮或被逼還俗;到了近代,以耶穌教為號召的太平天國之排斥他教,軍兵所到之處,無論是佛寺、道觀、孔廟,以至祖先祠堂等皆遭破壞;此外,清末還有藉廟產興學為由,侵吞寺廟產業事件,乃至1912年袁世凱頒布《管理寺廟條例》,以及1927年馮玉祥打倒迷信,沒收寺廟,逼僧尼還俗,1928年,內政部長薛篤弼建議改寺建校,直至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種種磨難,幸得太虛和尚、楊仁山等多位法師、居士力挽狂瀾,以至台港及海外等地佛法界的努力,漢傳佛教近數十年漸見復興。梵唄等佛教音樂是依於佛教而存在的,加上中國音樂並無清楚而統一的記譜,梵唄等傳統佛教唱誦以及法器使用的傳承,靠的是口傳心授,而且,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屬世俗法的文化無可避免地生生滅滅,學習梵唄法器,實在不宜刻舟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