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降生娑婆世界,以身示範能忍之道

今年(2024)是佛曆二五六八年。漢傳佛教徒一般以農曆四月初八這天慶祝佛陀降生。

目睹當今世局仍充滿不穩、衝突、戰爭和死傷,《佛說八大人覺經》提醒我們,「國土危脆」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橫結惡緣」。橫結惡緣的原因是互不相讓。藉著佛誕這個重要日子,讓我們重溫佛陀開示有關忍讓的真義和修習。

面對種種事情,當「看不過眼」、或覺受到不平等對待,又或只是感到不被尊重等,若我們第一反應是憤怒,因而反擊,或者只是「想著」去報復,這些行動或心念,往往造成不可彌補的裂痕和傷害。同事、親人、朋友、國族之間都不能倖免。

《佛遺教經》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這是說,人一旦瞋怒,各種善行和功德都會被破壞,害處尤大於猛火。因此,能忍是大德行、大力量。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開示說:從前,天帝釋提桓因率天眾與阿修羅對峙。釋提桓因向阿修羅王提出今次不以打仗和互相廝殺定勝負,而改以辯論方式決定。阿修羅王答應,並與天帝釋提桓因協議,請天人和阿修羅眾中有睿智者來評判。於是辯論開始。阿修羅王說:「愚者忍辱,是因為害怕,還以為這是自己勝過他人的地方。」釋提桓因回應道:「愚者雖然因為怖畏而忍辱,但是忍辱對自己卻是最有利的,即使擁有一切財寶名利,都無法勝過忍辱的功德。」阿修羅王便說:「愚者沒有智慧,要先制止他們,就像慢吞吞的牛要被後面奔騰的牛趕上,要藉刀杖摧伏愚者。」釋提桓因則說:「我認為要制止愚者,沉默忍耐是最佳方法。面對怒氣騰騰的人,如果能忍辱而不發一言,他自然會平息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瞋心、惱害心,他就是聖賢。容易憤怒的人,障礙就會如山一樣高。」

諸天和阿修羅眾聽了後,都認為阿修羅王所說以鬥爭為本,釋提桓因則是止息爭鬥,評天帝釋提桓因贏得辯論。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釋提桓因能得自在,因為他能常行忍辱,且讚歎忍辱之法。如果比丘們能行忍辱、讚歎忍辱,就是真正的出家。以上出自《雜阿含經》卷二。

人在世間,學懂「忍」就能得智慧,修善果。我們必須學忍。我們所居的世界,佛教稱為「娑婆」,即是「堪忍」、「能忍」的意思。人活在娑婆,事事都不得不忍:苦、窮、飢、冷、熱、怨,富、樂、利、忍譽。人生在世,不能沒有「忍」的修養與功力。

佛教所說的忍,是否即事事逃避、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懂吃虧?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中分析道,「忍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忍是認識、接受、擔當、處理、化解;忍是內心的智慧,是道德的勇氣,是寬容的慈悲,是見性的菩提,是一種無上的力量。」

究竟要怎麼實踐佛教所說的「忍」,才有上述效果?星雲大師提醒我們,忍有三個層次: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

生忍是指一個人要維持生命,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例如為了工作,必須早起趕車、忍耐天氣寒熱、忍耐睡眠不足。身體疲累要忍、人事不和也要忍,才容易生存下來。然而同時,這種忍也練出耐力和勇氣,在面對困難時能發揮智慧和力量。

法忍是指在貪、瞋、痴、執見等情況下能自我克制、自我疏導和自我調適,久經修練後而能對於世間上的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為所動,而且具備能真正的認知、掌握處理、化解之道。星雲大師認為法忍就是一種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的般若智慧。

無生法忍則更為究竟。即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達到忍而不忍的境界。能隨緣覺悟到不生不滅之理,已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法爾如是。
《華嚴經》描述菩薩摩訶薩能「生忍受眾苦無變動心,生給侍眾生不疲厭心,生於諸眾生猶如慈母所有眾善悉迴與心,生於諸愚險極惡眾生種種侵陵皆寬宥心,安住善根,精勤給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可說是能忍所生的「大能」。

忍辱之道還有數不盡的道理和例子可以述說。當此佛誕將至略述一二,以示不忘佛陀之教。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