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講咩話?──聽加州尼師誦早課

Jiyu-Kennett禪師(右)與師父Master Keido Chisan Koho(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Jiyu-Kennett禪師(右)與師父Master Keido Chisan Koho(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全球化不是新事物,最早的旅行家都是宗教徒,佛教當然亦不例外。

真是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幾位穿袈裟的比丘尼,怎麼在唱聖詩?細心留意歌詞──啊!原來是Heart Sutra(《心經》)。第十二屆國際佛教善女人大會(12th 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會議期間,兩位來自美國加州Shasta Abbey禪院的Astor Douglas禪師和Ando Mueller禪師,為會眾主持了佛經唱誦工作坊,令人大開眼界。

兩位禪師分別來自加拿大和英國,早在七十年代出家,依止Shasta Abbey的創辦人、英裔的Jiyu-Kennett禪師(1924-1996),已屬該寺組織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 的第二代,法脈遠承明古屋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的孤峰智燦禪師。[1]

要跨越種族與語言障礙,追隨一種陌生的宗教傳統,Jiyu-Kennett禪師的出家因緣也頗傳奇。Jiyu-Kennett禪師生於英國,原是基督徒,畢業於Durham University,主修音樂,對西方早期音樂,尤其唱誦(plainsong)最感興趣,是教堂裡的管風琴師。她成長於二戰期間的倫敦,目睹戰爭的殘酷,遂對生命有什麼意義、人類為什麼要彼此相殘等問題產生疑問;當時佛教在西方國家並不普及,她透過London Buddhist Society開始接觸佛教。1950年代,她決心出家,先跑到馬來西亞馬六甲青雲亭(Cheng Hoon Teng Temple),由該寺主持釋金星法師(Seck Kim Seng)剃度。1962年輾轉赴日,追隨Master Keido Chisan Koho習禪,接法脈並獲印可為禪師,成為日本曹洞宗百年來唯一的女禪師,加上來自英國,可謂例外中的例外。她在日修習期間非常精進,深得師父愛護和器重,更獲師父授予一間小寺。然而因為寺請制度與社會文化差異等種種原因,Jiyu-Kennett禪師最後還是回到西方。為了方便在西方弘法,她的師父亦特別准許她破例為男女眾授戒。現在其創辦的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德國都有分會;Shasta Abbey現時常住眾約25人,以女眾居多。

日本曹洞宗百年來唯一的女禪師-Jiyu-Kennett(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日本曹洞宗百年來唯一的女禪師-Jiyu-Kennett(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既要迎合西方文化及現代社會,又保留宗派特色,變與不變應如何取捨?曹洞宗──Soto Zen,英語翻譯為Serene Reflection Zen Meditation。翻開Shasta Abbey的日課誦本──Full Morning Service, Evening Office,不就是早、晚課嗎?只是都借用了基督教用語。因為同屬大乘道場,誦本亦包括對觀音Kanzeon的禮讚──「Homage to all the Buddhas in all worlds; Homage to all the Bodhisattvas in all worlds; Homage to the Scripture of Great Wisdom…」Shasta Abbey的日常作息跟漢傳寺院大同小異,也是天亮之前起床,早課、靜坐、出坡、晚課、講經──看見兩位禪師,感覺就像遇上遠房親戚。

Shasta Abbey的寺僧出外化緣(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Shasta Abbey的寺僧出外化緣(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Shasta Abbey的信眾以食品、文具等供佛(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Shasta Abbey的信眾以食品、文具等供佛(圖片提供:Shasta Abbey)

Ando與Astor禪師初出家時,唱誦都用日語,後來才改用英語。回憶當時,她們的師父其實也有種種顧慮。Jiyu-Kennett禪師想到把佛經譜讀入西方人腦袋,那麼不是別出新裁,便是舊曲新詞,把經文譜入耳熟能詳的基督教音樂;無論前者或後者,也意味著她要重拾故技,而出家前專修的西方神聖音樂正好大派用場。對富有神秘色彩和重覆冗長的唱詞,她也有所刪減;不過改編過程分外小心翼翼,因為唱誦並不是個人作品,無我、放下執著、利益眾生才是目的。畢竟禪宗傳統強調直觀與智慧,不在語言文字,而佛教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後,也因應語音與音樂傳統蛻變出不同風格,例如:巴利文語音本身已富於音樂感;而中文唱誦講求板眼和規律;梵文則旋律豐富;至於日文則是凝重的單音調。由Jiyu-Kennett禪師一手翻譯、重譜或寫作的課誦共有62首,多用風琴伴唱,並維持鐘、木魚、鑼等敲撃法器的禮儀提示作用,效果非常特別。Jiyu-Kennett禪師雖已不在,但她的筆記鉅細無遺地記錄了寺院禮儀與生活起居的每個細節,加上越來越多佛經被翻譯成英語,現在該寺的僧俗弟子均可以英語了解佛教要義並進行所有儀式。而在舊有的基礎上,寺院還會繼續譜寫新曲新詞,包括借用愛爾蘭、俄羅斯甚至印地安的音樂傳統。然最重要的是,唱誦其實是一種日常修持,旨在身口意合一、僧團和合。

除了唱誦外,她們的僧袍樣式也作了修改:把原來的闊袍大袖改窄,腰間繫上與基督教修士一樣的環帶;胸前掛上「迷你袈裟」(kesa),然剪裁仍依照福田衣式樣(正式袈裟作七條狀,小袈裟作五條),背面則多由戒師寫上訓勉說話;背後領位也依舊制用線繡上寺徽。為迎合強調理性與平權等現代意識,日本的長幼、僧俗傳統及男尊女卑秩序,也得加以淡化,例如主持都經由選舉及共識產生,男女眾地位平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強迫所有成年男子結婚娶妻而衍生的寺妻(temple wives)制度,雖模糊化了寺院的僧俗分野,卻又使寺院承嗣以世襲方式穩定下來;而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雖遠承自日本,卻沒有繼承這種現代變種,反而是復歸傳統。該寺男女眾在修行、日常生活與等級制度享有平權,但必須恪守獨身承諾。

英文誦經工作坊選在人造山洞內舉行
英文誦經工作坊選在人造山洞內舉行
來自美國加州Shasta Abbey禪院的Astor Douglas禪師(右)和Ando Mueller禪師
來自美國加州Shasta Abbey禪院的Astor Douglas禪師(右)和Ando Mueller禪師
兩位禪師與信眾攝於工作坊
兩位禪師與信眾攝於工作坊

Shasta Abbey位於距離三藩市三百公里的 Shasta山腳,日常供給全由俗家捐助護持;他們在當地非常低調,不會主動弘法,但24小時中門大開。日本傳統僧人會托缽化緣(dana),以去除我執及為在家眾提供機會供養三寶。然深受新教倫理影響的美國人一般都厭惡任何乞討行為,所以寺僧到了前幾年覺得時機成熟,才開始到附近小鎮化緣,而且事前更在報章上刊登廣告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現時寺院每月大約化緣兩次,只是靜靜地站在街頭一角,安靜莊嚴,漸漸為當地人接受。曾經有駕著大貨車的司機看見他們,也特地停下來,請求他們為在醫院的親人祝福;也有居民把食品、文具等放在佛像前供奉。現時寺院除了定期舉辦退修營與佛法講座外,逢周日下午還有茶會。

近年佛教在北美大行其道,達賴喇嘛與一行禪師可謂功不可沒。不同於 Ando與Astor禪師當年追慕東方文化的嬉皮時代,近四、五年對佛教感到興趣的青年人特別多,Ando禪師認為這可能與美伊戰爭有關──理想幻滅,精神找不到出路,而佛教講的業力、無分別心亦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禪宗身心合一的修持方法,非靠超越存有而當下解脫,正好對應現時的困境。現時到Shasta Abbey習禪的,並不限於特定族群,以能操英語者居多,除歐裔美國人外,還有越南、泰國和日本的信眾。

Ando與Astor禪師的工作坊選在人造山洞內舉行,加上與會的梅村僧團也善唱,佛音悠揚,雖置身泰國的熱帶園林,感覺仍如沐身心。

延伸閱讀:

Shasta Abbey網頁:http://www.shastaabbey.org,資料非常齊備,還有大量聲音檔案 。

該網站內連繫到期刊上的唱誦專論,對音樂感興趣的值得一看:http://www.shastaabbey.org/pdf/theHymn2009.pdf 。


[1] Jiyu-Kennett 禪師在1970年於美國創立加州Shasta Abbey禪院,專弘曹洞宗禪法,並在同年創立Zen Mission Society之國際性佛教組織,該組織於1978年易名為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參見網頁:http://www.obcon.org/ 。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