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說,病人如能成就五法,便能早日恢復健康⋯⋯

圖:Pixabay
圖:Pixabay

《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提到:「所謂癭病、風病、痰吐之病、眼目病、頭痛病、腹痛病,乃至痔瘺病⋯⋯或患瘡癬,或患疥癩諸惡疾病,遍閻浮提,令諸眾生受極苦惱。」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生病是休息和修行的大好機會。在《增壹阿含經》中,佛陀說:病人如能成就五法,身體便能早日恢復健康。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行化。有一日,他告訴諸比丘:「生病之人,如果做了五件事,就會長期臥病在床,難以恢復健康。是哪五件事呢?一、沒有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飲食;二、不按適當的時間進食;三、不親近醫藥(不採用任何醫療方法);四、心中充滿擔憂和瞋惱;五、無法以慈心對待照顧自己的人。」

佛陀又說,如果病人能成就五法,便能早日痊癒。「是哪五法呢?一、生病時,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飲食;二、在適宜的時間進食;三、採用合適的醫方;四、心境開朗;五、常起慈悲心和感恩心。如此,病人便會早日康復。

「如是,比丘!前面五件事,我們應當捨離;後面五件事,要共同奉行。」諸弟子聽聞後,都充滿法喜地奉行。

後來,佛陀又向弟子們說:「看護病人的照顧者,如果做了五件事,就會令病人長期臥病在床,難以痊癒。是哪五件事呢?一、無法分辨甚麼是適合病人的良藥;二、懶於照顧,不用心照顧病者;三、常起瞋怒怨恨心,又貪於睡眠;四、不以佛法供養病人,五、不以善言安慰病人,增強病人康復的信心。如果照顧做了這五種事,病人便難以早日痊癒。」

「然而,如果照顧者能夠做到五件事,病人便容易早日康復。是哪五件事呢?一、能夠辨別良醫,知道哪些是適合病人的醫生;二、樂於積極照護病人,比病人早起床,待病人安睡後才休息;三、樂於善言安慰病人,不貪於睡眠;四、能以佛法供養病人,不貪於飲食;五、能為病人說法,讓他心寬意解。」

佛陀說:「同樣地,我們應當捨離前面五件事,共同奉行後五法。」諸比丘聽後,都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從經文可見,除了適當的飲食、休息和醫療方法外,佛陀多次強調心境對疾病的影響。

佛教分析,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大智度論》云:「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現世病,不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

也就是說,第一種病是「先世行業病」,由於過去世傷害眾生,好行種種惡法,所以感得多病的果報;另一種病是「現世失調病」,如冷熱風雨、飲食不節、起居不正常等而導致病症。

「現世失調病」可以透過飲食、作息調整、醫藥治療得以痊癒,而「先世行業病」,除了醫藥治療外,還需要透過轉變心念、懺悔、修福,才可以痊癒。

從佛法角度來說,「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如果能調整心念,疾病就不容易產生。同時,如果照顧者抱持正見,能善言安撫,讓病人生起正念信心,也有助於他們康復。

經中記載,薄拘羅尊者修行八十年未曾生病,壽命極長,被稱為「長壽第一」,這緣於他在過去生中,曾以慈心將僅有的一顆呵梨勒果(果藥),供養比丘治療頭痛,以此供養三寶的功德,未曾有病。又有一位年少的沙彌,原本只剩七天的壽命,於返家途中,慈心救了一窩將被水淹死的螞蟻,以此善心延壽至八十歲。由此可見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從心念著手,減少愁憂悲惱,常反省懺悔、起慈悲心;而探望病人時也「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方能真正自利利他,離苦得樂。

延伸閱讀:
有個癮君子的爸爸:困難中體會無常 – 癌症康復者海倫的生命歷程(一)

丈夫離世自己患癌感恩身邊人照顧:困難中體會無常 – 癌症康復者海倫的生命歷程(二)

與衍陽法師結緣,學習感恩:困難中體會無常 – 癌症康復者海倫的生命歷程(三)

為癌症病人發願:困難中體會無常──癌症康復者海倫的生命歷程(四)


註1:《中台山月刊115期》:見官法師〈懺悔修福,為健康加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