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的生命傳奇 14

八分舍利
八分舍利

八分舍利

故事

佛陀入滅後,根據習俗就地舉行茶毘(焚燒、火葬)儀式。消息像野火一般傳遍恆河流域,許多部族國王都從各地趕來,包括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吠舍離的離車族和迦毘羅衛的釋迦族在內,共七個部族聚集在拘尸那羅,除了弔唁佛陀遺體,他們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分得世尊的遺骨回國建塔供養。

然而拘尸那羅的未羅族人卻說:「我們將不以佛之舍利讓給他人。」這強勢且不合理的宣示立刻激起了在場各國的不滿,他們一方面進行激烈的交涉與辯論,一方面調派軍隊前來助陣,形成一觸即發的軍事對峙。幸好在場一位香姓婆羅門挻身而出提醒大家:為了分世尊的舍利而起干戈是違背佛陀教訓的,應以和平的方法將舍利分為八份,使佛塔遠遍諸國。

因著他的調停,未羅族人不再堅持獨佔世尊的遺骨,並且同意由這位婆羅門將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均分為八份,交由諸國各自帶回一份,返國建塔供人民禮敬,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八分舍利」。

作品說明

「八分舍利」是桑奇雕刻經典,人們得以目睹二千年前佛教部族間的戰爭紀實。

作品焦點在於位在中間的戰爭所在地—–拘尸那羅城,其次就是前來爭奪佛舍利的各國軍隊。在畫面裡,你可以找到七個被馱在象頭上的舍利盒,而第八個當然是留在拘尸那羅城內了!

拘戶那羅城

佛滅時的偏遠小村落拘尸那羅,搖身一變為高樓大城,並演出精采的圍城攻防戰。拘尸那羅城主,從容坐鎮在城樓正中的樓閣陽台,居高臨下看著城下的刀光劍影。城下士兵有的揚起寬刀,有的舉起石塊,砸向從護城河爬牆進城的敵軍。

水深及腰的河中還有弓箭手與盾牌長槍手,正瞄準樓閣上的守衛,伺機而動。

城主身後,王室家眷與貴族在重重高樓上觀望,右後方的女眷好奇地伸長了脖子探看,她的冷漠與戰局形成強列的對比。

緊鄰的樓閣頂上有三角形的牆垛,說明這是一個軍事用塔樓,樓中三位武士,各是拉弓箭式拿著圓棒、長矛,伺機而動。就在牆角下,躲著兩位先遺小兵則是高舉著刀劍與圓盾。

城右邊的各國軍隊

城右是浩蕩前來的各國軍隊,三國國王(頭上有王傘)正向拘戶那羅推進。

其中兩位國王騎在戰象上,手持象鉤御駕親征,身後坐著持王傘與旌旗的士兵,這是桑奇雕刻中見的三人同乘大象畫面(一般都是兩人)。

另一位國王坐在雙馬車上,旁有一人執韁繩,一人持傘,馬頭抖擻的鬃毛與國王舉起象徵「無畏」的右手掌,代表他勢在必得的決心。從這氣勢看來,這位國王應該就是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以他當時的聲威與國力,佔據畫面中最尊貴顯眼的位置是一點也不為過的。有趣的是,馬車後還跟著一個樣子滑稽的小人兒,也許是國王身邊的弄臣吧!

城左邊的各國軍隊

城左的戰況也是一片緊張!不同於右方軍隊打算從護城河攀牆而上,左邊的士兵決定直接攻破城門長驅直入。兩位持長矛與盾牌的士兵側躲在城門口,城門上最左邊的士兵右手舉起石頭要往下丟。

階梯狀的城牆後方,有一座攻擊外敵的軍事塔樓,榙樓上的士兵拉弓射出利箭,一位士兵正欲以雙手丟擲石塊,兩方比較起來,看來拘戶那羅戰勝的希望相當渺茫,因為七國聯軍的武器顯然要精良多了!

城牆外有六國士兵正運用掩護戰術進攻,最前方兩位士兵手執長矛與膝長盾,護衛全人員前進,後方三位弓箭手則在掩護下奮力發箭攻擊,最後還有一位機動的掩護兵。他們祼體上身只著腰布,與右方的士兵完全不同,表示分不同的部族。

在他們身後跟著象軍和馬軍,國王騎著最大戰象,他後頭座著掌旗士兵和護衛的弓箭手。畫面上方還有四位樂師,手中拿著鼓和螺貝,發出進退號令或演奏軍樂鼓舞士氣。西元二世紀的希臘哲學家阿里安說:「印度人出戰時有敲鑼打鼓的習慣,服裝花花綠綠,像戴奧尼索斯式的狂歡作樂時的裝扮」,看來的確所言不虛。

整面橫樑將緊繃的戰事刻畫得入木三分,不過,在一片劍拔弩張間,其實也透露著和平的曙光。因為刀光劍影中,沒有出現任何血腥殘暴的畫面,因此可姑且將之視為和解前的緊張對峙,戰事雖然一觸即發,但幸運地未正式開打。

迎合舍利

在橫樑上方,各有一位國王騎著大象捧著圓形舍形罐,朝相反方向前進,左右兩邊凸樑上也刻畫有國王騎著象馬高捧舍利罐,在四軍護衛下回國的場面。全部雕刻中總共有七個舍利罐帶走,因為其中一份留在拘尸那羅,這表示「八份舍利」的佛典史實,在此圓滿落幕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