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問答環節
主持人:感恩心舉法師細緻綿密、羅輯嚴謹的開示。另外,我這裏收集了一些關於四聖諦的問題,也請法師給大家開示一下。
問題一:請問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有何差異?
心舉法師:我說一個最簡單的,通過現象來瞭解有餘涅槃。佛陀三十五歲就證得涅槃,那個時候他證的是有餘涅槃,八十歲他又證一次涅槃,那個時候叫無餘涅槃,也叫大涅槃。其實在早期佛教裏並沒有有餘和無餘之說,只有nirvāṇa 和 parinirvāṇa,也就是涅槃和大涅槃。
甚麼叫有餘涅槃?就是這個人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然後沒有未來生死的因了,不再造這種因了。但是,他今生的果報的身體還存在,這裏的有餘是指今生果報的身體還存在,就是佛陀三十五歲到八十歲這之間,都是在有餘涅槃期。但是佛陀八十歲的時候,就是他今生果報的身,歸於寂滅了,然後這個時候叫無餘涅槃。
所以很容易理解,從早期佛教裏邊去理解有餘、無餘,可能相對的說比較質樸,沒有那麼複雜。因為早期佛教裏邊其實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有餘、無餘涅槃之說,只是說nirvāṇa 和 parinirvāṇa。
問題二:請問甚麼是涅槃的不生不滅境界?
心舉法師: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因為,涅槃之境界,只有證得的人才能體悟,而且即便他證得了,即便是佛陀,他證得涅槃,佛陀都沒有辦法把涅槃說給我們。為甚麼?因為人類的語言是有為法,有為法沒有辦法徹底的去描繪涅槃的無為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的是甚麼?佛陀告訴我們的是:證涅槃的方法。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涅槃,其實它是梵語nirvāṇa的音譯,如果我們翻譯,它最原始的意思有吹滅、平靜、熄滅的意思。那麼意譯,它還有滅、無聲,然後無為寂滅的意思。所以從原始佛教的「涅槃」,這裏大乘佛教我不去涉及,因為我們這裏是原始佛教基礎教育,原始佛教的「涅槃」,它一般很容易理解,就是指斷除愛欲,然後熄滅三毒進入心裏解脫的一種境界。所以甚麼是涅槃?沒有愛欲即是涅槃;沒有三毒即是涅槃;沒有痛苦即是涅槃。
Nirvāṇa這個詞其實是一個否定詞前綴。其實佛陀在講涅槃的時候,有一點類似我們否定神學的意思,他沒有告訴你涅槃是甚麼,他告訴你涅槃裏邊沒有甚麼:沒有愛欲、沒有三毒、沒有痛苦,只有安、樂、住。我個人的理解,不生不滅,應該有兩層意思的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涅槃它本身意思就有「無生」的意思,不生的意思也就是沒有來生,自然不會有滅。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講,是不生不滅。從另外一個意思來講,我們涉及到佛陀在早期經典裏邊對涅槃的解釋,涅槃是甚麼?涅槃是無實知,所以這個解釋相對於大乘的解釋可能會更質樸一點,甚麼叫無實知呢?不生不滅其實是萬法的本體,但是我們的智慧沒有辦法看到本體,我們只能看到生滅的現象而已。我們沒有辦法看到生滅現象後面緣起的這種不生不滅的規律和原則。
所以我個人理解就是剛才說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你要我跟你去描述甚麼是不生不滅的境界,我給你描述不了,因為佛陀本人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給我們描述到這個境界,他只是告訴我們如何獲得這種境界。至於不生不滅,就是剛才我說的兩種解釋方法,可能也有不盡完善的地方。
問題三:請問為何佛陀要先說四聖諦?
心舉法師:解釋這個應該從好幾個層面來講四聖諦。因為從佛陀講經的時間和對象來說,他是說法,說法次序是第一的,因為他先講經典。然後剛才我也說了佛陀降於世最重要的目的是滅苦,他是以滅苦為目的出現於世的。
所以,像我們寫論文提出一個總論一樣的,他先講四聖諦,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四聖諦其實它能含一切法門的,它在一切法門中居第一的。就像《大象跡喻經》講了,我們大地上可能有不同的人的腳印、鳥的腳印、馬的腳印,但是大象的腳印能夠覆蓋一切腳印,四聖諦能夠涵蓋一切法。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佛陀第一講四聖諦。第二個就是還要從一個聞法者的角度上,如果當時佛陀所選擇的講法對象不是五比丘,或者五比丘不存在,他對一個在家人講就未必會講四聖諦了。為甚麼?那之前因要觀機說法,要理解聞法,這要從聞法的角度上去想一下,聞法是不是能夠領受這個意思?是不是能夠承受住這個法?聽完法之後是不是新生敬畏新生信仰新生向道之心?如果跟一個外道或者跟一個整天沉醉於種種欲樂的人說法,佛陀可能有另外一種選擇。所以為甚麼先說四聖諦,也要考量這個。
還有從這總體來說就是四個方面,一個就是就是滅苦論為第一,所以要講四聖諦;能含攝萬法,所以要講四聖諦;然後說法次序第一,配合前兩個要先說四聖諦;從聞法的角度上來講,是否能夠信受奉行且能夠有所體悟。
問題四:請問四聖諦與緣起法之間的關係是甚麼?
心舉法師:剛才講了四聖諦,其實就沒有脫離緣起法,苦是果、集是因,集中間又有不同的緣起,然後與愛欲、執取,而後有生死等等的,四聖諦與緣起法是緊緊緊相扣的一個關係,不是脫離的關係。
問題五:請問在三十七道品中,八正道與其它六種方法的區別是甚麼?
心舉法師:嚴格意義上來講,三十七道品是對佛陀一生所講的所有佛法精髓的總結。但是這一套總結不是按照一個嚴格的體系來構建的,三十七道品我們都知道有七個門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和八正道,這七個門類。
每一個門類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比如說,如果一定要挑一個最重要的,或者是平衡的,那就是四念處。四念處是唯一可以直接證道的方法,《阿含經》也說了,如果只有一種方法證果,那就是四念處。四念處當然包括在八正道裏面,八正道是對佛法修行體系的一種概括。只是跟三十七道品不一樣的是,八正道是自成體系的。
另外還有一種概括,佛教裏還有一種對佛法的概括,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另外一種概括。三學跟八正道是可以對應的,但是八正道跟三十七道品裏面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彼此之間有交叉,只是側重點不同。比如說八正道的其他六個門類,四念處和四神足。大體來說,可以和正定相對應,但不是嚴格的對應。
四念處是指禪定的方法,四神足指禪定的境界,但是這種對應都不是嚴格的。整體來說,三十七道品原本就不是按照一個比較嚴格的體系來構建的。所以八正道如果一定要從其他六個門類找,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到其他六個門類的某個方面或者某個點,但不能說是絕對嚴絲合縫的對照上。
(全篇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文為2021年3月20日心舉法師以 「四聖諦——離苦得樂的法門」為題的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薇寧、寶山校對。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