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不能臆測,但也不能依字直解(下)

印光大師(1861─1940),民初淨土宗尊宿,淡泊名利,刻苦儉樸,堅拒不任寺院高職,老實念佛,上供下施,救災濟眾;致力宣揚因果報應、止惡行善、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晚年預知時至,安詳而逝。荼毘後,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
印光大師(1861─1940),民初淨土宗尊宿,淡泊名利,刻苦儉樸,堅拒不任寺院高職,老實念佛,上供下施,救災濟眾;致力宣揚因果報應、止惡行善、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晚年預知時至,安詳而逝。荼毘後,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

(續上期)

之前我們談到佛語有四種意趣,個別佛經文句不一定可以單獨理解或依照字面闡釋。如謂僅僅耳聞、口誦咒語或佛號,即有甚麼甚麼的成就,可能隱含一些預設條件,又或只適用於某些應機者。因為佛陀往往是針對特定受眾的根器而說法,未必放諸四海皆準。


行者情況各異,經論詳略有別

藏傳佛教近代大成就者──不敗尊者 (Mipham Rinpoche) 於《顯明極樂淨土修習信心‧仙人教言之日》寫道:

經中明明說僅以念誦佛號便可往生淨土,雖然有些人念誦佛號死後並不一定立即往生,可是總有一天必定會往生,佛陀所言始終無有欺惑,而有些具足信心的人死後立即得以往生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因此說,死後必定往生的聖言真實不虛。當然也有以密意說成其他時候能往生的。否則,誰能一口咬定說所有持誦佛號者均可往生等絕對是指他時將成熟之義?因為人的業力、緣分、根基次第無量無邊,對此佛陀的幻變也無量無邊。以聽聞佛號,也會有死後立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一點沒有任何理證能夠推翻……

若有人認為:「經中也宣說了需要積累無量資糧。發願得以實現的因要依賴於資糧,如果不具備廣大資糧,那麼僅僅依靠發願等也不能往生淨土。」

駁斥:一般來說,發願得以實現的因的確是積累資糧,同時也要承認,根據眾生積累資糧的業力、根基、緣分的差別,存在著死後立即往生、他世往生極樂世界的各種情況。然而,如果具足強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他緣便可圓滿一切廣大資糧之因……

尊者承認存在著單靠念佛、現生沒有廣積資糧而成功往生的情況,但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視乎行者的業力、緣分、根器而定。這種善業、善緣、善根從何而來?正是有賴過往生的善行和修持!換言之,如同密宗「即身成佛」,從今生看是單靠某一法門,從三世看仍須具足眾多條件。[1]

唐‧道綽大師也有類似看法,其《安樂集》謂畢生造惡者臨終也可能藉著念佛而生西,乃釋尊為鼓勵惡人修行而精簡說法。惡人往生並非單靠臨終念佛之力,還要結合其宿業善緣。正如《大般涅槃經》記載,隨著過往種植的善根深淺,眾生如今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及受持程度都會有高下。佛陀這種省略過去善因的說法,與《攝論》的「一錢能賺取千錢,不是一日即得」(比喻念佛須要更長時間或更多因緣才能成就)只是表述因果的先後、詳略不同,並無相違。[2]


兼顧不同層面的經文

三世因果非凡夫所能了解,我們不知道自己業障有多重、善根有多厚,故不敗尊者雖然肯定純粹念佛、不修資糧而生西的可能性,仍於《仙人教言之日》全文中反覆叮嚀讀者斷惡修善。其引《無量光淨土功德莊嚴經》(藏文)佛語為教證:「阿難陀,任何眾生屢屢意想彼如來相,累積眾多無量善根,以菩提心迴向、發願生彼世界,彼等臨命終時,如來、應供、正等覺無量光佛為無數比丘眾所繞,現於其前。彼等見世尊無量光佛已,以極淨信心而歿,即能往生極樂世界。」憶念佛相及淨土、廣積善根、發菩提心、發願迴向,乃藏傳佛教各派共許的往生四因。

蓮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也說:「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淨。即維摩所謂:『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有污穢,何能生淨土乎?」(見《印光大師文鈔續編》)

《阿彌陀經》提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陀聖言必屬諦實,專念佛號應已具備生西的基本條件,但若發心、願力、資糧不夠,可能會被違緣所礙,兩個層面並無矛盾。是故淨土諸經均明確開示,念佛之外還要發菩提心、供養三寶、持戒十善等等。念佛以外的行持也是佛陀親教,必非虛發,不應忽視。

從許多淨土公案中可見,行者臨命終時可能業障現前,受到鬼神幻象、親友眷屬甚至貓狗畜牲等影響,無法提起正念;更有些例子是無故忘失佛相、佛號,無力念佛。因此,古今漢藏諸師皆不以短時念佛為足,而反覆敦促弟子精進修持、止惡行善。


辨明關鍵,以簡御繁

話說回來,除了今昔資糧,心力也十分重要。善緣不足者,有可能以心力補足而成功生西。

隋‧智者大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指出,臨終時以持續的善心念佛,即能滅除罪障、往生極樂,因為當時知道死不可免,下定決心,就像有重大事情而不惜生命闖入戰場一樣,善心發起的時間短暫但猛利,足以勝過畢生的惡業。[3]

北魏‧曇鸞大師《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分析得更詳細,提出須要具足「心」、「緣」、「決定」等條件。

上引不敗尊者《仙人教言之日》也說:「如果具足強烈的信心、希求心,不依靠他緣便可圓滿一切廣大資糧。」尊者還以一則印度流傳已久的典故為例:一對母女在恒河與雅穆奴河的匯合處遇溺,彼此生起強烈而專注的慈愛,儘管她們生前未曾修成禪定,但臨終時全神貫注關顧對方的善念等同禪定,令其轉生至色界天。因此,強大的心力本身就是猛力的因,即使平生未作太多善業,若能真正至誠念佛,也有可能達到資糧的要求,得生淨土。

其實,關鍵是我們的心,正如前引印光大師所言:「心有污穢,何能生淨土乎?」藏傳佛教更認為菩提心是最殊勝的淨土法門,有清淨之心自然感生至清淨之境。例如《修心七要》作者切喀瓦大師(Chekhawa)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並無求生淨土,圓寂時淨土的景象卻不由自主地現前。


釐清細節,避免誤解

如前所述,念佛生西乃佛陀所示,無庸置疑。問題是若未詳細解釋《阿彌陀經》所謂「一心不亂」或祖師所說「強烈的信心、希求心」、「善心相續」等要求,可能讓人誤會只要把佛號掛在嘴邊,肆意作惡亦能生淨土;甚至平時佛號也不念,以為臨終懺悔生前惡業即可。抱著這種心態念佛,一定不是「真誠」,往生並無保障。歷史上「帶業往生」的案例,都是臨終時真正誠心懺悔、繫念善法而成就的。

若日常缺乏善的習氣,臨終時不一定遇上善緣,也未必能生起真誠的善念,遑論懺悔念佛。不是每個人都能於彌留間自在發起「強烈的信心」、「善心相續」、「一心不亂」,須要在生前花功夫培養。而培養這種強大的心力,不一定比行持其他善業容易。說到底,日常修善仍不可忽略。

發心是大乘的支柱,淨土法門作為大乘之支分,也必須具備良善發心,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這點任何人都無法否定。千萬不要以為肆無忌憚地放縱身語意,仍必可「帶業往生」。


周延全面 客觀釋經

至此,讀者可能覺得混亂,前文好像說單一念佛不夠、後文又說足夠,到底哪個才正確?

正因「人的業力、緣分、根基次第無量無邊」,故佛陀從未斷言單純念佛一定足夠或一定不夠,他說的是上品發菩提心、大修功德、專意念佛;中品發菩提心、隨力行善、齋戒布施、專意念佛;下品者若不能作諸功德,起碼也要發菩提心、專意念佛。[4]存在著不同情況,這才是現實!有些人單靠念佛即可,有些人則需更多資糧,而單靠念佛者如何念佛也有講究,不同質素的念佛效果迥異,不可一概而論。

凡夫習氣追求安穩(「常」),故希望事事有固定答案或方法;若要隨著不同情況而變更調適,則感到不安和抗拒,故往往有「非黑即白」的武斷傾向,急於在純粹念佛與廣行眾善兩個方向中選出一種為「最真」或「最正確」,也急於定論純粹念佛一定可以或一定不能往生淨土,事實上兩者均有所偏失。單靠念佛而往生並非不可能,但須具足特定條件;為免差池,念佛以外多作善業,並無不妥。尤其是具緣行者若有能力作上品、中品的修持,為何要強迫「統一」做下品?

本篇實非專論淨土,旨在以人們對淨土的誤解為例,闡明佛語不可斷章取義。經典明明兼載純粹念佛與廣行眾善之教,不得厚此薄彼;切忌過度簡化事情,固執個人喜好就是「最好」的一套。先不論凡夫何能洞悉「最好」,佛陀本懷並非匆匆給予他所知「最好」的,而是最適合個別弟子的教法。

若只是與少數人分享己見,並無不可;如能觀察受眾根基,應機而說,當然更佳;但若不揀對象,向公眾千篇一律宣稱某某法門至高無上,甚至貶低別的傳承(這實際上是毀謗佛法,因為其他法門也是佛陀所說),對有關法門的條件與限制又語焉不詳,對普羅大眾必然弊多於利。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客座助理教授、香港教育學院客席講師,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1] 見拙文〈佛語不能臆測,但也不能依字直解(上)〉

[2] 原文:「今此經中,但說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無因者,直是世尊引接當來造惡之徒,令其臨終捨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過去因?如《涅槃經》云:『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佛,復經發心,而能於惡世中聞說大乘經教,但能不謗,未有餘功;若經供養一恒河沙諸佛,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樂。』以此諸經來驗,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過因不虛。若彼過去無因者,善知識尚不可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論云:『以一金錢貿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者。』若據佛意,欲令眾生多積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論主,乘閉過去因,理亦無爽。若作此解,即上順佛經,下合論意,即是經、論相扶,往生路通,無復疑惑也。」

[3] 原文:「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問:『云何行者以少時心力,而能勝於終身造惡耶?』大論有此責,是心雖少時,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

[4] 《無量壽經》:「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