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詞碑】之懺悔

《六祖壇經》: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
《六祖壇經》: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

佛語在漢語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會覺察到而已。

例如「懺悔」一詞,本是佛教用詞,卻在漢語語言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用語,早已看不出甚麼佛教的痕跡了。

一般佛教辭典對「懺悔」一詞有如下解釋:梵文kṣamā,音譯為「懺摩」,省略為「懺」,意譯為「悔」,合稱為「懺悔」。佛教規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後遂成為自陳己過,悔罪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

《六祖壇經》對「懺悔」有更深入的描述:「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人誰無過?英語中也有相同的一句話:To err is human。真的,有誰能說自己從沒犯過錯誤?更甚的是錯而不認,形成惡性的因果循環;犯錯後沒有妥善處理,沒有反思改過,往往對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帶來更多的傷痛、更大的禍害。

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當然是罪大惡極。就是無心之失的一句惡言、兩舌,或因習性而生卻毫不自知的許多妄言、綺語,或因貪念與癡迷所驅使的尋歡作樂、貪財好賭,莫不是在為自己不斷地造就惡業,植種惡因。

不幸的是,我們正處身於一個「懺悔缺失」的年代。在一個信仰物質至上、金錢與權力主義張揚的社會裏,我們缺少的是反思己錯與審視良知的空間。在推崇個人與享樂主義的物質世界裏,人與人之間少了包容與諒解,多了爭執與仇恨。

中外古今不同體系的宗教信仰中都把「懺悔」視作一種修行的過程。星雲大師在《佛教的懺悔主義》中指出: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懺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懺悔是淨化身心的力量。而西方耶穌教中的「懺悔」,則是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而祈求上帝的赦罪。不同宗教對「懺悔」的定義與其執行的儀式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無非都是個人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並決心改正,從而尋求心靈上的救贖。

有人會因一句惡言而愧歉多年,有人會一件惡行而悔疚終身。甚麼才是真正的過錯?二十世紀的偉大企業家、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如是說:The only real mistake is the one from which we learn nothing.(真正的過失,是你完全沒有從錯誤中學習過來。)懺悔不是懺完就完了,懺悔最重要的就是真心悔改,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中指出懺悔的作用,就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真誠的懺悔,是對自我靈魂的拷問,是一種心靈的沐浴,也是對自己良心的救度。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